【考前速记】《综合应用能力》45个核心考点(4)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最新考试信息:【考前速记】《综合应用能力》45个核心考点(4),包含报名时间及入口、考试时间、笔试内容等信息,更多综合应用能力请查看:综合应用能力

  

 心理学部分必背考点

 

 
 

考点6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SPRING

 

     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根据构成人体内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哪一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考点7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SPRING

 

     性格与气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1)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而性格的形成受社会和实践的影响较大,因此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

  (2)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2.性格与气质彼此渗透,相互制约,紧密联系

  (1)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2)性格可以制约气质的表现,也可以影响气质的改变。

 

 
 

考点8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SPRING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续出现的时期和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客体永久性。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延迟模仿。皮亚杰研究发现,12-18个月的婴儿能够比较精确地进行模仿。

  2.前运算阶段(2-7岁)

  (1)早期的符号功能;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4)泛灵论;

  (5)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这一阶段出现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儿童认识的客体尽管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1)可逆。思维可以逆转;

  (2)守恒。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

  (3)去自我中心;

  (4)具体逻辑思维。具有了抽象概念,但逻辑思维需要依赖具体形象(例,可根据具体事物判断其大小)。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形式运算是指对抽象的假设或逻辑进行逻辑转换。这一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

  (1)假设—演绎思维,即不仅在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景,而且根据可能的情景(假设的情境)进行思维;

  (2)抽象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能对事物做一定的概括;

  (3)系统思维,即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在心理上控制若干变量,同时还能考虑到其他几个变量。

 

 
 

考点9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SPRING

 

     1.基本观点

  维果茨基强调环境和社会文化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他提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他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

  2.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考虑儿童现有的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在教学时,要考虑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在有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比较高的水平。这两者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3.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4.支架式教学

  为了让教学促进发展,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师可以采用教学支架,即在儿童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使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最终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考点10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SPRING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

  3.主动感、主体感对内疚感(3-6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岁)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感(成年晚期60岁以后)
 

 

考点11  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SPRING

 

     认知方式也称为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认知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分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考点12  学习的种类

SPRING

 

    1.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奥苏贝尔对学习的两种分类进行两两组合,形成四种学习形式:

  (1)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是奥苏贝尔提倡的学习方式,如,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2)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如,科学研究、做实验。

  (3)机械的接受学习。如,背乘法口诀。

  (4)机械的发现学习。如,走迷宫,尝试-错误。

  2.根据学习时学习者的意识水平,可以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1)内隐学习。指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学习的过程。

  (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的过程。

 

 
 

考点13  认知学习理论

SPRING

 

   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苛勒通过黑猩猩摘香蕉的实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他认为,学习是将情境中感知的信息整合起来,对情境中各部分信息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形成对情境整体的理解,从而在头脑中构造完形(整体)的过程。学习过程中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顿悟依赖主体对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2.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是美国研究认知学习和认知发展的著名心理学家,他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就是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编码系统。这一理论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3)学习法: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

  3.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1)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者应该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结构联系起来的倾向性。

  学习材料对学习者应具备潜在的意义,即学习材料可以和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相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是指个体学会使用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来表示特定事物的一类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个体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学习。

  命题学习,是指个体掌握由若干个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的一类学习。

  (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考点14  学习动机的理论

SPRING

 

    1.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者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总结了最常见的四种归因方式: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又把这四种因素按照性质归属到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因,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成就活动总伴随着成功和失败两种结果,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避免失败的倾向,因此,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即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小于避免失败的倾向,因此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考点15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SPRING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最佳动机水平与任务难度有关: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在较简单的任务中,较强的动机水平更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在中等难度任务中,中等动机水平下学习效率最高;在较困难的任务中,较弱的动机水平更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考点16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SPRING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有以下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阶段)

  这该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这时候的儿童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他律阶段)

  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判断对错时只根据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动机。

  (3)可逆性阶段(自律阶段)

  该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应当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

  这一阶段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儿童认为好的行为是被他人喜欢或赞赏的行为。因此,此阶段儿童总是考虑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尽量满足要求以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遵守社会准则和法律行事,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的重要性)。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儿童已具有抽象的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能以公正、公平、平等、尊重的原则进行思考。

 

 
 

考点17  学习策略

SPRING

 

    1.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都属于学习策略。

  2.学习策略的种类

  (1)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外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和心境管理策略。

 

 
 

考点18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SPRING

 

    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陈述性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2.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3.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考点19  创造性及其特征

SPRING

 

 

  1.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1)流畅性,即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思路通达。

  (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维度的多少。该特征代表不墨守成规、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3)独创性,即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考点20  智商与创造力的关系

SPRING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最佳动机水平与任务难度有关: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在较简单的任务中,较强的动机水平更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在中等难度任务中,中等动机水平下学习效率最高;在较困难的任务中,较弱的动机水平更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sydw.cn/zhyynl/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