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析题(30分)
学习动机给学生以动力并对其学习进行调节,有助于唤醒学习者学习的情绪状态,増强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尽一切可能激发和培养学生最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请对这一观点作出判断和分析。
要求:判断准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题目整体解析】
这道题中提出的观点实质是将认为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而且这名老师提出尽一切可能,显然把动机放在了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位置,期望通过动机的激发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种想法是狭隘的。
【中心论点分析】
应该提出针锋相对的中心论点是:最强烈的动机并不能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或者中庸一些可以说成:最强烈的学习动机不一定能够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答案】
从题面来看,这道题的观点可以反驳的地方有:
(1)学习动机确实有调节学习行为,唤醒情绪状态的作用,但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正比例(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门洞型)关系,动机过于强烈反倒会使学习效果降低。因此,并不是动机越强烈,学习效果越好。
(2)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策略、课堂的质量等等因素,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学习效果因素的其中之一,并不是决定因素,因此,教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应该多方面考虑,而不是只考虑学习动机,也不能尽一切可能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如果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到最强烈的程度,那么学生就只会“死读书、读死书”,让学生形成“大力出奇迹”的学习习惯,失去了学习动机的对学习行为的调节作用。反而不利于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控制适当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可能。
(4)学习动机过强,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预期过高,可能会产生“目的颤抖”,往往达不到想要的结果,也可能会使学生归因时只能归因为能力不足,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评分标准】
(1)一档22-30分,最高分控制在26分(不得高于)。
①判定无误,判定必须为明确表示对、错(片面、不正确、有误)。
②中心论点明确,判定标准为直截了当的反驳题干中错误的言论。(表达观点时观点含混、模棱两可,不明确观点而提对策均不在此档之列)
③论据有力、充分,提出观点后,能从不同方面提出支持中心论点(即反驳题目核心错误)的有力证据,且论据至少三条(否则不在此档)。评分时参照《题目答题要点》,所阅答案至少有两条与《题目答题要点》相符(表达意思相近即可),另外有论据不在《题目答题要点》所列之内的论据,合理程度高可判定为此档。
④论据的论述(每一点的阐述过程)围绕中心论点,每一点的论述过程能够从理论入手,分析深层原因,最终得出中心论点正确性的结论。(大段描述理论,忽然得出结论,没有充分论述或者得不到结论,语词中没有明确表达结论不在此档)
⑤卷面赏心悦目,文字书写清楚,答案整体结构清晰,适当有文采。(此点除非文字无法识别,否则不掉档,仅影响最终该档位的具体主观分值)
(2)二挡15-21分,无最高控制分数
①判定无误,判定必须为明确表示对、错(片面、不正确、有误)。
②中心论点明确,但表达观点时观点含混、模棱两可,不明确观点而提对策,中心论点不在显性位置。
③论据有力、充分,提出观点后,能从至少两个方面提出支持中心论点(即反驳题目核心错误)的有力证据。评分时参照《题目答题要点》,所阅答案至少有一条与《题目答题要点》相符(表达意思相近即可),另外有论据不在《题目答题要点》所列之内的论据,论据合理可判定为此档。
④论据的论述(每一点的阐述过程)围绕中心论点,每一点的论述过程能够结合理论,有分析但不充分,大段描述理论,忽然得出结论,没有充分论述或者得不到结论,语词中没有明确表达结论。
⑤卷面干净整洁,文字书写清楚,答案整体结构清晰,文段描述过程合理。(此点除非文字无法识别,否则不掉档,仅影响最终该档位的具体主观分值)
(3)三挡8-14分,无最高控制分数
①判定模棱两可或判定错误。
②中心论点不明确(没有明确表述)。
③论据不充分,每一点论据不能反驳题目核心错误。评分时参照《题目答题要点》,所阅答案至少有一条与《题目答题要点》相符(表达意思相近即可)。
④论据的论述(每一点的阐述过程)不能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莫名其妙的大段描述理论,只是理论的堆砌,不能明确的说明所论述的这一段和中心论点是怎样支持的。
⑤卷面干净整洁,文字书写清楚,文段描述过程合理。(此点除非文字无法识别,否则不掉档,仅影响最终该档位的具体主观分值)
(4)四挡0-7分,无最高控制分数
①无判定或者判定错误。
②无中心论点(没有明确表述)。
③论据不充分,每一点论据不能反驳题目核心错误且不知所云。评分时参照《题目答题要点》,所阅答案无与《题目答题要点》相符。
④论据的论述草草了事,没有论证逻辑(没有理论支撑、论证过程和所得结论),不能明确的说明所论述的这一段和中心论点是怎样支持的,字数在限制字数50%以下。
⑤卷面混乱,文字不清楚,无法识别文字。
二、案例分析(60分)
《猎人海力布》是流传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故事描述了猎人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以下是某小学5年级张老师对《猎人海力布》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摘自5年级1班的课堂教学实录):
张老师:刚才大家阅读了课文,下面我要提一个问题:海力布为什么会放了小白蛇?请大家想一想举手发言(课堂沉默,1分钟……3分钟,无人举手)
张老师:如果大家想好了就举手发言,如果没有人举手,我就要点名发言了!
张老师:晓娟同学,海力布为什么会放了小白蛇
晓娟:海力布怕蛇!
全体同学:哄堂大笑
张老师:大家说,晓娟的回答对吗?
全体同学:对!不对!(有的同学回答对,有的同学回答不对,课堂一片吵)闹声。
张老师:(有点急躁和无奈)请大家安静!
张老师:(但课堂仍然无法安静下来)大家都是5年级的学生了,思考问题要有深度。
张老师:(课堂仍然吵闹,张老师有点生气,用书本拍了讲桌)如果还有同学大声吵闹,我要点名批评了!(课堂逐渐安静下来)
课后,张老师对同事讲述了自己上课的情况,讲述中带着对学生不满意的情绪。同事们一边安抚张老师,帮助他调节情绪,一边帮助他分析和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们认为,这节课程的重点在于抓住课文中对人物描述的关键词句,了解人物的品质,学习猎人海力布的高尚品格。张老师现在的教学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部分,提问的视角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很难实现教学目标,特别是很难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建议张老师改进教学设计,采用翻转课堂角色扮演等形式。
片段二(自5年级1班的课堂教学实录):
张老师根据老师们的建议,调整了教学方案,重新设计了教学,决定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实施《猎人海力布》的教学在上课前,张老师恶补了翻转课堂的相关知识,录制了课文生字学习的微视,准备了课文的相关问题。给大家下发了学习任务单(如下)
学习任务单:
1.课前通过微视频学习生字(15分钟)
2.阅读课文(10分钟)
3.完成课文问题:
(1)文中包含几个小故事?
(2)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故事中关键人物有几个?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4)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重新设计故事。张老师还将学生随机分成四组,每一组都要将《猎人海力布》的故事进行重新设计,设计的核心是灾难来临前,海力布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后导致了不同的后果。每一组要派代表讲一讲设计的新故事。(15分钟)
新的教学过程如下:
前一天老师已经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课程的微视频,所以上课的第个任务是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张老师发现有的学生将一些字读错而这些生字都是让学生通过微视频学习过的。老师询间了一些读错字的同学,课前是否观看了微视频?这些同学要么低头不语,要么躲避老师的目光,张老师看到这种情景,情绪激动地说,你们不回答就说明了你们课前的学习情况,“没有学习微视频”!一个同学看到老师生气了,低声的说,老师,我们家没有网络,无法上网观看学习视频!张老师又接着问,难道读错字的同学都是因为家里没有网络无法预习导致的吗?课堂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案例整体分析】
首先这道案例分析题目的难点在于,它使用了我们常见的两个案例的方式,但却并没有按照两个案例的问题方式提问,所以,在作答时,大家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式认为第一个问题就是为第一个案例设置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为第二个案例设置的,第三道题就是结合两个案例提出来的。
而这道题看似是两个案例,实则是一个案例,后面的题目设置也并没有明显的指向这两个片段的某一个片段,而且这个题目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概念,很明显这个命题人的功力不足,想求新,却搞出来一个四不像。不过考试就是这样,既然它就是真题,那我们还是要进行分析。
其实分析这个案例也很简单,不要割裂的这两个片段,把它看成一个案例就好了,这样分析起来就没有障碍了。
这个案例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这个老师在第一次上这节课的时候,把一个不重要的问题问给学生,导致学生回答不上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到位,导致课堂节奏失控,后来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导致课堂混乱,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后来又因为其他老师的建议,决定使用教师和学生都不熟悉的翻转课堂的方式讲这节课,照猫画虎的设置了课堂任务,但是在第一个环节生字环节就败下阵来。
所以这个案例要分析一共有五个部分需要分析:
(1)第一次教学时给学生设置的问题(不是教学重点)
(2)第一次教学时时间的控制(被动等待,不能主动积极的干预)
(3)第一次教学时出现课堂混乱时的处理(不能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顺利的过渡)
(4)第二次教学时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任务(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翻转课堂的任务设置不明确,教学环节和任务设置不匹配)
(5)第二次教学时学生出现问题后的处理(使用批评的方式处理学生的问题、进度缓慢)
三道问题都是根据这五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结论。
请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5年级1班的授课情况,谈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教学节奏,管理好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要求:全面、准确,字数不超过200字。
【答题要点】
从上述案例分析出来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影响课堂节奏的因素有:
(1)第一次教学中的任务设置不是重点影响了课堂节奏;
(2)第一次教学中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浪费时间;
(3)第一次教学中和第二次教学中学生出现问题时处理不切当导致课堂进度缓慢。
所以,应当(1)设置问题要清晰明了,针对重点内容;(2)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3)运用教育机智,恰当处理课堂混乱,不是对学生进行威胁和批评的方式处理,而是利用课堂约定或者课堂常规迅速调整课堂秩序。
【评分标准】
(1)一档11-15分,最高分控制在13分(不得高于)。
①案例提取核心要点与《题目答题要点》匹配(意思相近即可)
②论述简单明了,案例白描和结果分析清楚,有层次。
③对案例的整体态度清楚明确,是非分明。
④卷面赏心悦目,文字书写清楚,答案整体结构清晰,适当有文采。(此点除非文字无法识别,否则不掉档,仅影响最终该档位的具体主观分值)
(2)二档6-10分,无最高控制。
①案例提取核心要点与《题目答题要点》匹配2点(意思相近即可)
②论述过程主次不清。
③对案例的整体态度不明朗。
④卷面赏心悦目,文字书写清楚,答案逻辑清楚。(此点除非文字无法识别,否则不掉档,仅影响最终该档位的具体主观分值)
(3)二档0-5分,无最高控制。
①案例提取核心要点与《题目答题要点》匹配1点(意思相近即可)
②论述过程主次不清。
③对案例的整体态度错误。
④卷面混乱,字数不足。
2.结合案例,谈谈自己对翻转课堂的认识。
要求:结合案例阐述,条理清,字数不超过400宇。
【答题要点】
这道题是针对第二次教学的翻转课堂提出来的,谈谈对翻转课堂的认识,首先要答出翻转课堂的概念,然后根据案例中翻转课堂出现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认识。
翻转课堂的概念是: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自主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学业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个概念估计没几个人能写出来,也可以笼统的写为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活动为主,提倡学生个性表达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
案例中翻转课堂的使用存在的问题是课前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只安排任务、不注重课堂的管理和控制、对学生不尊重。因此可以针对性的提出见解:
(1)教师依然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把学习完全交给学生,设置的任务应该明确具体,并且要有反馈。
(2)教师依然是引导启发学生学习的角色,不能只安排任务,要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抛出任务,而不是全部把任务给学生。
(3)翻转课堂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但并不代表不需要课堂管理和课堂控制。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评分标准】
(1)一档13-20分,最高分控制在17分(不得高于)。
①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与《题目答题要点》匹配(意思相近即可)
②每一点措施中的具体实施可行性高。
③处理问题的措施能够遵循先主后次、先小后大、及时处理、消除影响、端正风气的基本原则。
④卷面赏心悦目,文字书写清楚,答案整体结构清晰,适当有文采。(此点除非文字无法识别,否则不掉档,仅影响最终该档位的具体主观分值)
(2)二档7-12分,无最高控制。
①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与《题目答题要点》匹配度3条(意思相近即可)
②有个别措施中的具体实施可行性高,其他措施不详细。
③处理问题的措施能遵循一定的原则,但是模式化强,套路化强。
④卷面赏心悦目,文字书写清楚,答案整体结构清晰。(此点除非文字无法识别,否则不掉档,仅影响最终该档位的具体主观分值)
(3)三档0-6分,无最高控制。
①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与《题目答题要点》匹配度1-2条(意思相近即可)
②措施不详细,无可操作性。
③处理问题不计后果,只回答方向,没有具体赶紧意见,或者实施可能会适得其反。
④卷面混乱,字迹无法识别,逻辑跳跃。
3.针对5年级1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问题明确,建议合理,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答题要点】
根据对案例的整体分析,这个老师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任务不明确、主次不分、不能够循序渐进的完成课堂任务、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使课堂失控。所以应该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
(1)设置任务要明确
(2)充分备课,理清课文的主次,教学过程中主次有别
(3)任务安排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层层递进
(4)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教学过程要结合学生实际
(5)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会引导课堂进度,让课堂时间合理有序。
【评分标准】
(1)一档17-25分,最高分控制在22分(不得高于)。
①案例提取核心要点与《题目答题要点》匹配(意思相近即可),能够结合所有案例提出相应的启示。
②论述简单明了,案例白描和结果分析清楚,有层次。
③对今后的工作启示措施合理,可操作性。
④卷面赏心悦目,文字书写清楚,答案整体结构清晰,适当有文采。(此点除非文字无法识别,否则不掉档,仅影响最终该档位的具体主观分值)
(2)二档9-16分,无最高控制。
①案例提取核心要点与《题目答题要点》匹配度60%(意思相近即可)。
②论述简单明了,案例白描和结果分析清楚,有层次。
③对今后的工作启示措施不清楚。
④卷面赏心悦目,文字书写清楚,答案整体结构清晰。(此点除非文字无法识别,否则不掉档,仅影响最终该档位的具体主观分值)
(3)三档0-8分,无最高控制。
①案例提取核心要点与《题目答题要点》匹配度20%(意思相近即可)。
②论述不清楚,不能结合案例。
③对今后的工作启示措施不清楚。
④卷面混乱,字迹不清,思维跳跃。
三、方案设计(60分)
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学生居家学习的时间较长,在线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方便的获得使用互联网设备的机会,一些学生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玩起了网络游戏,甚至到了成瘾的状态,李老师是六年级一位班主任,最近发现向其报告学生过渡使用智能手机和玩游戏的情况明显增多,返校复学后,自己也发现了学生过渡玩手机游戏的情况,李老师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新版《国际病分类》中提出“游戏障碍”的概念,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被列为疾病。李老师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在工作中加强对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和玩游戏的引导。
假如你是李老师,请设计一个为期一个月的主题教育活动。
(1)拟定活动方案的主题。
要求:主题鲜明,概括准确,字数不超过25字。
(2)阐述活动方案设计的依据。
要求:清晰合理,表达简洁,字数不超过100字。
(3)写出活动方案的目标、内容与过程。
要求: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及操作性,字数不超过600字。
(4)如果该方案付诸实施,你将如何评估其效果?
要求:指标恰当,方法可行,字数不超过100字。
【题目分析】
从材料中看,主题是拒绝无节制的网络游戏。
从认知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游戏的危害,具体拆分就是:正确认识疫情期间我们接触到的网络事务、智能手机和游戏只是我们生活中的调味品、过度沉迷造成的危害。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材料中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没有是非观念,不能节制游戏时间。因此应该制定计划,学生能够将游戏作为劳逸结合的娱乐,有节制的玩,而不是上瘾。
最后的延伸,让学生亲眼看到游戏上瘾对人生的影响。
这道题的关键是要求设计为期一个月的主题教育活动,这种活动一般可以以周为单位,每周设计不同的小主题活动,每周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例如征文大赛、主题班会、实践活动等)。
【评价标准】
(1)主题。总分5分
最高判定标准:朗朗上口,寓意积极,突显文采,主题正确
(2)设计依据。总分10分
最高判定标准:能够说清楚为什么要开展此项活动的原因和意图,分析原因能够上升到理论高度,能够说清楚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活动的目的和意图。
(3)目标、内容与过程。总分40分
目标写法最高标准(10分):
①无模式化;
②能从认知、情感等角度说清楚活动的具体类型和设计意图;
③表述清楚,能够从目标的表述中大概清楚活动的具体过程。
活动过程最高评价(30分):
①具体环节活动类型适当(大于4个小于7个活动);(总分7分)
②认知环节结构清楚,深入浅出(至少要将认知过程拆分为2-3个步骤);(总分9分)
③能够设计具体活动用于解决材料中的具体问题(不得天马行空的设计与材料问题无关的活动);(总分9分)
④最后的延伸活动要提升主题,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总分3分)
⑤每个小活动的意图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总分4分)
(4)评估效果(总分5分)
①评估措施可行;
②评估结果能反映实际情况;
③评估过程定性定量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