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能力汉语试卷]背起来!汉硕简答现汉+文化+跨文化简答题10题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最新考试信息:[综合应用能力汉语试卷]背起来!汉硕简答现汉+文化+跨文化简答题10题,包含报名时间及入口、考试时间、笔试内容等信息,更多综合应用能力请查看:综合应用能力

  


01为什么只能说“女强人、女党员”,而不能说“男强人、男党员”?

答:

语言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组成的,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是由使用它的人们约定俗成的,任何人不能违背这种规则,不然就无法进行交际,比如英语中说人类用man,不用women。

成对的两个反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往往不相等,这就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例如重——轻,一般提问题时问“重不重?”如“这杠铃重不重?”回答可以是“重,180kg”,也可以是“轻,才120kg”。一般情况下不问“轻不轻?”只是在已知为轻时或希望它为轻时,才问“这杠铃轻不轻?”回答只能是“轻,120kg”,不能说“重,180kg。”但回答可说“不轻,180kg”。一般只能问“有多重?”只在已知为轻时说“有多轻?”但陈述句只说“有180kg重。”“有120kg重。”不能说“有120kg轻。”“女强人——男强人”,“女党员——男党员”也是如此。

现代汉语中“强人”指才能出众、成就显赫的人,因此有褒义色彩。同时它又特指商业等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并带有一定的行业色彩。但是在古代或近代汉语中“强人”的意思是“强盗”,直到现在用“强人”指男性时依然容易跟“强盗”产生联系。“女强人”则是一个新起的词,不容易产生这种联想。

从现代汉语的构词规律来看,指人的名词中指男性时,习惯上不在前面加“男”,如不说“男警察”,所以也排斥说成“男强人”、“男党员”。

【解析】可以从语言属于交际工具,是由人们约定俗成这一方面回答;也可以从构词规律、词义不平衡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02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试举实例进行说明。

答: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此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规律和各类词的用法。

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汉语主要是语法功能。

(1)词的语法功能(分布功能):

①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②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

③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

(2)词的形态:

①构形形态(重叠)

②构词形态(加词缀)

(3)词的意义:这里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

(4)现代汉语词语可划分为十二种词类,其中实词、虚词各占六类,分别是:

①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副词、量词、代词、叹词、拟声词。

②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解析】不同词类可适当造句举例说明。



03现在有很多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有一类是“金砖”、“大数据”等,有一类是“旧瓶装新酒”、“打酱油”等,你认为后者属于新造词吗?为什么?

答:

我认为这些词不属于新造词。现代词汇中很多词都是多义词,这些意义中有些是通过赋予新的意义产生的,有些是通过词义的演变和延伸形成的,新造词应该从词语的意义到形式都是全新的,而“金砖”、“大数据”、“打酱油”这些词再进来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意义,他们的形式是由来已久的。所以,我认为上述词语不是新造词,而是旧词新意。

【出处】黄伯荣 第六版《现代汉语》 上册第254页。



04

如何理解“很中国,很绅士,非常专业”的用法。

答:

这是一种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很绅士”、“很中国”、“非常专业”这类名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此类名词的语义中,都包含一种描述性语义特征,例如“很绅士”中的“绅士”一词就有“有礼貌、有风度、尊重女性”等语义特征。往往是由于现实中缺少该形容词的代替词而在交流中出于经济性原则形成的。



05

有人说普通话的变调规律是两个上声字相近,前字变阳平。请结合语音学概念,说明这种说法的错误。

答:

一般情况下,两个上声紧相连,前一个调值从214变成35,与阳平相同。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由上声变读轻声的音节前头,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1)214﹢轻声→35﹢轻声:捧起 想起 等等 讲讲 哪里 晌午 小姐 老鼠(2)214﹢轻声→21﹢轻声:姐姐 奶奶 嫂子 毯子 耳朵 马虎 痒痒 指甲

【解析】见黄廖版《现代汉语》第六版下册第83页。



445中国文化简答题

01中国汉字的发展史,以及举例说说什么是六书。

答:

汉字的起源,最早应该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行书和楷书。

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是殷商统治者占卜祭祀时的祝辞。金文是指西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以钟和鼎为主,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和籀文为代表,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这一过程叫做隶变。这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汉字自此由象形的古文字转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汉隶是汉代通行的字体。汉代形成了隶书盛行,诸体皆备的局面。汉末产生了草书和行书,到魏晋时期,钟繇完成楷书的定型化。总体来说,中国汉字发展总体趋势是由繁到简。现今以楷书为国家通用的标准字体,行书是楷书的辅助性字体,在日常书写中较多采用。

东汉许慎总结前人的成就,写成《说文解字》一书,系统地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是称之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其中前四种为造字法,后四种为用字法。以下分别举例说明:(1)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2)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3)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4)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5)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6)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02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答:

首先,它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成分,促成了回族的形成和各民族间的融合。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回族人口已经超过一千万,在全国所有民族中占据第三位。他们与汉族杂居,使用汉语言文字,与汉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但又保持了伊斯兰教的许多习俗,并因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而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少数民族发生了一定的文化联系,在全国各民族大团结中起着特殊作用。

其次是随着阿拉伯人的东来和伊斯兰教的传入,阿拉伯文化也进入中国,其中最重要的如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等,都对中国的科技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如回回历,从元末到清初沿用达四百余年,实际上它是阿拉伯地区使用的太阳历, 专供农民耕地之用。元代采用以后,对中国历法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再次,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阿拉伯地区地处欧亚大陆之间,是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我国的造纸术、炼丹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发明创造,都是由阿拉伯商人带回阿拉伯,然后才传到欧洲。这些交流活动,虽然都是由商人进行的,但也同伊斯兰教的流传有关。这种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内涵。

【解析】见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155页。



03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有哪些现实需要?

答:

首先是世界人民的需要;如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日千里的全球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独自发展。因此我们说,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现在的世界尤其需要中国。如果说20世纪以前,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的关注更多的是出于好奇和探秘的心理,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就与自身发展有了密切的联系。然而,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有点像苏东坡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养育我们的母体文化,我们多数人知之甚少,或者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年轻一代恐怕了解得更少。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指导下,曾以《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简明通俗地介绍了中国一百个“世界第一”,并且在该书序言中指出,“现代世界”赖以生存的基本发明创造,可能一半以上来自中国。

其次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文化能延续到今天,是历代中国人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它在未来的延续与发展,依然要依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在当前时代,中国文化的延续与发展,面临国际,国内两种形势的挑战。为了实现美好的未来发展目标,我们在同外来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吸取精华,抵制糟粕,进行有益的文化扬弃。

第三是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作为中国人,自然就要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这种了解和学习,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精通“国学”,都要遍读孔孟老庄著作,我们可以有选择的进行阅读,从中国的文化宝库中西区营养,熏陶人格,努力把塑造成既保有民族传统,又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型人才。

【出处】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5-9页。

【解析】结合课本并总结成自己的语言,或者在此三点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可结合时政,比如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G20峰会等等。400字左右。



445引论、跨文化简答题

01根据教学过程的安排可分为哪些教学方法?有人说第二语言教学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比任何学科都要深,你怎么看?

答:

根据教学过程的安排,可分为以下四种:

(1)传授式。即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如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过程,以及后来有所补充改进的各种模式。这是传统的模式,也是迄今影响最大的一种模式,体现了教学过程从教师和书本获得间接经验的根本特点,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使学生快捷地获得前人积累的知识。缺点是容易造成注入式、满堂灌的弊病,忽视学生主动性。

(2)活动式。即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已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活动式以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设计教学法”模式为代表。该模式强调通过活动单元在学生自己的有计划的活动中进行教育,是对传统的系统传授书本知识的否定。活动式的指导思想是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但它混淆了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有很大的片面性。

(3)发现式。即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的、系统的,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发现式以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和“发现学习论"理论为代表,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结构,同时又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为: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做出结论。

(4)发展式。与前三派不同,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培养智力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以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一般发展”的教学论思想为代表,这种观点突破了把教学过程仅仅局限于智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与培养。

第二语言教学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比任何学科都要深,我认为是正确的。

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好语言,语言教学必然涉及到一定的文化内容,也必须包括一定的文化因素的教学,但文化因素的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语言教学也不同于语言学的教学。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交际工具,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性质使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不论是小学或中学的语文教学,都是在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母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有了用母语熟练地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第二语言教学则往往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者对目的语不但没有听说读写的能力,甚至从未接触过,需要从发音,说话学起。因此基础阶段的教学对他们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阶段。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快达到初步掌握这种目的语的目的,第二语言教学就必然带有短期、速成集中、强化的特点,就必须强调所传授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并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一方面受到第二语言教学普遍规律的制约,同时汉语教学又有本身的特殊规律,汉语属汉藏语系,与世界上很多语言的谱系关系都比较远,对大多数外国学习者来说是一种陌生的语言,是“真正的外语”。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就不同于对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国内各少数民族同在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并沐浴着中华文化,在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中由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难就要小得多。而外国学生来自世界各国,各国之间特别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就造成了对汉语的理解学习和运用中的障碍,甚至产生文化冲突。因此与语言交际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二语言教学除了在理论上侧重从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探讨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以外,主要还包括三个方面:

A.对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者语言特征的研究,如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B.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人因素的研究,研究学习者生理、认知和情感等方面。
C.对语言习得外部因素,即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和社会大环境。

第二语言教学是以技能训练为主,以学生活动为主而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因此教学方法对第二语言又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语言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也强调方法的程序性。因此,第二语言教学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比任何学科都要深。

出处: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P100



02说说你对对比分析假说的看法。

答:

对比分析假说是拉多于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盛行时期提出的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第一语言的习惯,因此就存在第一语言的迁移问题。迁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作用,叫正迁移。有的起消极、阻碍的作用,叫负迁移。拉多认为,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相似的成分容易学,不同的成分则难学。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产生负迁移。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重点和难点,克服母语干扰并建立新的语言习惯。

对比分析假说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解释完全是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听说法、视听法等重要的第二语言教学法,特别是句型替换操练的理论基础,对第二语言教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只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养成一定的语言习惯,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是行为主义理论的根本缺陷。它不能全面解释第一语言的习得,也同样不能完全解释第一语言的习得,也同样不能完全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

出处: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P191

 

标签:语言   教学   文化   中国   第二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sydw.cn/zhyynl/80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