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要想跨越三年级的“分水岭”,小学一二年级时,就要培养时间观念、阅读能力、收纳习惯、预习和听讲的习惯、自觉写作业的习惯、简单的生活能力等。上篇介绍培养时间观念、阅读能力的具体方法,下篇介绍其它习惯的具体培养方法。
很多孩子一、二年级时轻松拿双百,到了三年级以后,不仅名次下降,分数也下降得很快。所以三年级常被家长认为是“一道坎”,或者当成“分水岭”。
要想让孩子避免“分水岭”现象,学习成绩一直保持良好,一二年级时的学习习惯养成非常重要。如果错过了这一阶段的习惯培养,将来掉队的可能性非常大。
很多孩子之所以到了三年级,上课不专心、作业磨蹭、考试粗心等,都是因为在一二年级时没有养成好的习惯。
其实,小学前两年,培养学习习惯,要比起单看分数高低重要得多。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它会给孩子今后的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顺利。
一二年级应该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关系密切的生活习惯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奠定基石。
一年级要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习惯(《入小学前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中有详细介绍,点击题目即可阅读原文);能阅读拼音小故事。每晚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爱惜课本及其它学习用品;早睡早起,自己穿衣、穿鞋、系鞋带;按时吃饭,准时到校。二年级要每天预习半小时;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自觉阅读课外书。早睡早起;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概括起来就是一二年级要培养时间观念,培养阅读能力,培养收纳习惯,培养预习和听讲的习惯,培养自觉写作业的习惯,培养简单的生活能力。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一二年级是不能留书面家庭作业的,但实际情况不一定是这样。在培养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时,一定要克服拖延、磨蹭的坏习惯,要帮孩子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功课。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因此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
一、建立时间观念
例如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准时到校,都要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规定,而不能只是泛泛一说。比如,早上几点起床、几点洗刷、几点吃饭、几点开始去学校,晚上几点睡觉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并坚决执行。孩子在没有学习认识钟表之前,家长可以指着钟表的粗针(时针)和细针(分针)详细交代清楚。
再如,放学后应先写作业而后玩,或者在晚饭后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就做功课。这样做能使孩子形成一种时间定向,一到那个时间点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情绪。
这种时间定向能在很大程度上,能最低限度地减少投入学习的准备时间,使孩子很快进入专心学习状态。
想要孩子做事更加利落,你要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个截止时间。因为很多孩子很难认识到,完成一件事情需要有一定的紧迫性,给他的时间越充裕,他会无意识地自我放慢节奏,任务只能在最后一刻才完成。这样反而容易形成磨蹭的坏习惯。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学着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这是比唠叨更有效的督促。
比如说:“玩十分钟就去写作业”,“5分钟后要出门了,你自己换好衣服”,“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你要在半小时内完成。”说几分钟就一定是几分钟,不能无原则地随便改变。
这种提醒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接下来某段时间需要做些什么,孩子也知道如何执行,有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培养阅读习惯,不要觉得仅是为了学好语文。所有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就是都要有很高的阅读能力才能把其它学科都学好。阅读能力不好,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将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习的广度、难度、深度都在加大,内容也渐渐抽象,阅读理解能力跟不上,“滑坡”现象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拿数学来说,似乎这门学科与阅读不搭边。事实上,数学课本、试卷中有很多阅读材料。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材料会越来越多。缺少阅读基础,孩子在理科学习上会经常出现“审题不到位”、“题没看清”、“概念混淆”、“抓不住关键”等情况。
例如有的孩子,数学经常考不到高分,考试时好多情况下最后一两道应用题没有做。一般以为是孩子时间来不及,其实更多情况是孩子根本读不懂题目的要求。
长期的阅读训练,可以锻炼孩子三种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信息提炼总结能力,整体提升孩子的学科学习能力。
如果早期孩子能把阅读当成兴趣和习惯,并且能在阅读中思考,孩子今后学习中的文本处理能力才不会拖后腿。
培养阅读习惯,要从早着手,越早越好。孩子1岁多的时候,就可以买一些翻翻书、童谣集等,让他去翻动翻动,去看看里边的人物、动物、景物等。尽管他根本不可能去“读”,主要用意是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创设这种氛围;2、3岁的时候开始给孩子讲绘本故事,和孩子一起看书,先和孩子一起看图,给他讲,后来他就自己看图,自己讲,甚至会边讲边提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这样就能调动孩子阅读的欲望;要在孩子房间开辟一个书柜,里面放置一些孩子读过的和准备让他读的儿童读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一边引导他读适合年龄特点的而又是他喜欢阅读的书,一边呆在他旁边阅读自己喜欢的“闲书”或者亲子共成长的读物。也可以和孩子共读一本书,这样可以促进和孩子的交流,对孩子的情感及认知等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提高。家长不缺失孩子的成长才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和情感,才能让孩子的理解能力随着阅历的提高而提高。
如何选择他喜欢的读物。如孩子特别喜欢户外观察,如看树下的蚂蚁或者草丛中的昆虫,他会格外感兴趣,就去书店买来昆虫方面的书籍,既了解与昆虫有关的更多知识,同步也拓展了识字量。使孩子的阅读兴趣始终与他感兴趣的生活紧密相联系。
发展心理学表明,孩子一般在五——八岁时,是培养阅读喜爱的最佳时期,家长应抓住这个最佳黄金期,适时诱导孩子爱上阅读。但现实学校教育中,这个时期的识字量不能够支撑孩子顺利阅读一些儿童读物的。因此,家长可有意识地提前让孩子多认字,记住是“认字”,千万不能让他书写字。提前书写,对孩子将来的书写姿势的正确性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在孩子读书时,尽量让他把书本内容声情并茂的朗读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就可以加深理解,而当阅读只是单纯的用眼睛看,理解是不可能深刻的,往往是一扫而过,甚至都达不到“水过地皮湿”。
“关注”就是支持,“分享”便是鼓励!
本人微信:fxl649278(前三位是字母),昵称,一修。
加入《亲子成长群》的方法:先加本人微信号,说明意向,再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