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能力教育常识]事业单位D类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最新考试信息:[综合应用能力教育常识]事业单位D类,包含报名时间及入口、考试时间、笔试内容等信息,更多综合应用能力请查看:综合应用能力

  事业单位D类

模块一 班主任工作类

一、班主任工作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激励法;

3.榜样示范法;

4.角色模拟法;

5.暗示法;

6.惩罚法。

二、班级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全面管理原则;

3.自主参与原则;

4.教管结合原则;

5.全员激励原则;

6.平行管理原则。

三、班主任的管理内容

(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

3.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

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优秀生的教育工作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2.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根据德育的长善救失原则,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

(4)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根据德育过程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对待后进生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抓反复。

(四)班会活动

(五)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1.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

2.做好班级少先队工作;

3.做好家长工作。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七)操行评定

(八)建立学生档案

(九)营造的良好班级环境

模块二 课堂教学实践类

一、教学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二、教学的基本原则

名称代表人物定义要求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应该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呈现给学生。” 乌申斯基:“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原则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助产术;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巩固性原则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抓好学生的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 (3)教学生复习和记忆的方法。循序渐进原则《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因材施教原则孔子 朱熹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1)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2)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量力性原则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4)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三、教学方法及其实施要求

1.讲授法;

2.谈话法;

3.演示法;

4.练习法;

5.实验法;

6.讨论法;

7.参观法;

8.读书指导法。

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五、教育机智

(一)处理教学疑难引起的突发事件

处理这类事件,要求教师:

1.实事求是,不懂不能装懂,更不能胡乱回答欺骗学生;

2.寻找最恰当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疑难问题的“结局”,尽快导入正常教学;

3.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4.兑现许诺,如果课上说课后解决某问题,那就一定要认真准时兑现、解决。

(二)处理自身失误

处理自身失误,教师要注意做到:

1.沉着冷静,稳定情绪,然后思考对策,选择最合理的办法纠正;

2.态度诚恳,承认错误,有错即改,失误处理得越及时越彻底越好,态度要诚恳,讲究方式,运用机智;

3.考虑成熟,避免一个问题造成两次失误,要给明确的答案;

4.不动声色,力求在不转移学生注意力的前提下及时纠正。

(三)处理学生的恶作剧或纪律行为

遇到这类事件,教师必须沉着冷静,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可以用幽默的手法来处理,巧妙化解。

模块三 德育类

一、德育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二、德育原则及实施要求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知行统一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8.长善救失/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三、德育方法及实施要求

1.说服法;

2.榜样法;

3.锻炼法;

4.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6.指导修养法。

四、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地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五、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标签:学生   原则   教学   教师   教育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sydw.cn/zhyynl/37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