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市城东街道:高效运行综治中心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本网讯(薄彦生)2022年以来,永济市城东街道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深化平安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通过“三个到位、三种模式、五化管理、五联机制”,高标准打造了“资源共享、功能融合、部门联动”的街道综治中心,为推动平安城东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个到位”助推阵地建设,城东街道因地制宜,确立了综治中心依托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模式,于2022年6月底全面完成了阵地建设,达到了一类标准,实现了“三个到位”。一是硬件设施到位。先后投入100余万元,高标准完成了“一厅四室”阵地建设。二是功能设置到位。按照市综治中心的统一要求,在每个功能室都布置了领导机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打造了可视化、扁平化的工作场所。三是人员配备到位。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兼任街道综治中心主任,综治专干担任副主任常驻中心工作,同时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补充人员力量。
“三种模式”整合社会治理资源,街道综治中心采取“常驻+轮驻+随驻”的模式,整合辖区社会治理资源集中入驻。一是精心遴选常驻人员。协调街道平安办、信访办、派出所、司法所“两办两所”明确专人常驻街道综治中心,为群众提供矛盾纠纷化解、信访服务、法律咨询等服务,使综治中心常驻力量达到了7名。二是建立轮岗坐班制度。组织各村(社区)网格长、网格员定期到街道综治中心轮岗。对于心理咨询师、律师、专职调解员等稀缺资源,实行定期坐班制度,集中接待群众来访。三是建立“吹哨报到”制度。各平安建设成员单位和相关站办、包村干部、驻村民警等力量,接受街道综治中心的统一指挥,在接到相关领域的“哨单”后,限时到综治中心报到,开展临时性事件处置工作,确保力量集结迅速、事件有效处置。
“五化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街道综治中心对“一厅四室”实行“五化管理”,不断提升实体化运行能力。一是接待群众一站化。制定了《首问负责制度》、《分流指派制度》、《协调催办制度》,明确专人在接待受理、分流转办、跟踪督办、评价反馈和办结归档实行全流程服务、全周期管理,努力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二是网格管理精细化。优化网格设置,建立了“23个网格长-97个网格员-603个网格辅助员”的综治网格体系,通过壮大网格辅助员队伍,让治理触角更加深入,治理末梢更加灵敏。建立了网格辅助员积分考核制度,有效调动了网格辅助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矛盾调解多元化。在落实网格员定期走访排查的基础上,建立由人民调解员、退休有威望机关干部、村社区“两委”老干部、村民和各相关站办骨干组成的调解人才库,对于一线不能及时化解的,由综治中心协调有关人员坐诊把脉,化解矛盾。四是心理服务常态化。与永济市心理健康协会签订共建协议,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每周在街道综治中心坐班一天,开展心理咨询、个体辅导、团体讲座等心理服务。五是调度指挥信息化。城东“雪亮工程”于2020年建设完毕,共有161个探头,实现了综治信息平台、综治视联网平台和“雪亮工程”指挥平台有效对接,并将远程视频调解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到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山林防火、重大活动安保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联机制”促进功能融合,为了实现“物理组合向化学反应”的转变,街道综治中推行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五联机制”。街道综治中心定期组织辖区相关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分析研判形势,研究工作措施。对涉及多部门的事项,组织责任单位联调联处。对疑难复杂或者久拖不决的,以集体会商、领导包案、跟踪督办等方式推进解决。中心实行一门通办、联合接处、联调联动,一站式受理解决群众的各类矛盾纠纷,破解了群众反映诉求多头跑、重复跑的“难点”问题。6月以来,街道综治中心共接待群众来访220余人次,其中涉及矛盾纠纷类52件、法律咨询类96件、治安问题类35件、心理服务类9件,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街道90%以上的信访矛盾在基层得到及时有效化解,96%以上的矛盾纠纷在街道、(村)社区两级综治中心得到化解。
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城东街道将持续发力,从实际出发,坚持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基层治理痛点堵点难点,不断提升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乔凯峰 张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