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时代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是为了进入社会生活后从事创新实践
制作一块桌布,给小狗安一个家,设计过街天桥,为家乡的兵马俑“打call”……这些是小学生和伙伴们组队配合完成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这些项目融合了语文、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美术等多学科知识,从实际的生活需要出发,让每个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学习互相协作,在一次次探索实践中收获新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明确了要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2022版新课标的重大特点即是,由过去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向着更能激发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跨学科’课程育人方向转变。”正如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越群所言,新时代课程育人的内涵和质量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由来已久,早期广泛应用于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最早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思想。项目式学习被纳入新课标,为什么要倡导这种教学改革?其背后培养的是学生的哪些能力?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是如何开展的?通过与在西安有着丰富项目式教学经验的资深教育者们交流,我们可以看见这种富于实践的教学方式对孩子们整合、创新、沟通、管理等能力的培养。
综合知识考加应用能力什么项目式学习的关键词:
解决实际问题、多学科融合、创新实践
……
在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小学,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已深入开展四年余久。“这种跨学科学习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利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雁塔小学教导处副主任郝晓雪强调,“我们培养学生,就是为了他将来能够进入到社会生活,能够从事创新实践。”
利用暑期的时间,西安市雁塔区第五小学校长胡军为老师们做了《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讲座,她表示:“项目实施活动所给予学生们的,不仅是将来做事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能就是他们将来所要做的事情本身。”
“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去解决真实的问题,接触到各个学科领域,这个过程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概念,明白不同学科是如何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的。”胡军进一步分析,项目式学习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教学存在的重单科知识获得轻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
人是如何学习的?
项目式学习符合学习认知规律
……
“学习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把抽象的、去情景化的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从学生学习认知理论的角度分析,胡军表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它总是处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也就是说,知识和技能只有镶嵌在具体的情境中才更容易理解,也只有在联系中才显示出意义。”
“基于国家课程的跨学科项目设计,将原本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整合在一个面向真实生活问题的项目中。学生在持续完成不同的项目中,发展了观察、合作、研究的能力,逐渐培养出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时所需的能力和道德。”在胡军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更好地生活,这也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
郝晓雪认为,项目式学习是典型的深度学习方式,它能通过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促进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有效改善学生学习态度,推动探究性学习,提高参与度,从而促进知识内化,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胡军表示,项目式学习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沟通协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管理和规划任务的能力。
综合知识考加应用能力什么项目式学习的开展
教师要学会合作,提高学习力
……
来自临潼区铁路小学的郝彩霞老师是胡军“名师+”研修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她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切入点,设计了《我为兵马俑打call》项目式教学案例。项目中融合了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科学、美术、泥塑等多学科知识,在成果汇报课上,学生们通过手绘、诗歌、视频、导游词、演讲、律动等多种形式为家乡的兵马俑“打call”。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能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他们求知的欲望。”亲身的教学实践让郝彩霞老师感受到,项目式教学对教师知识结构和知识的横向联系要求更高,实施过程中各学科教师间要合作紧密,特别需要项目组成员集体的合作。
“《漂亮的桌布》是针对三年级学生开展的一个项目式学习案例,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数学、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知识,完成课桌的测量、绘制桌布设计图、计算耗材费用、购买布料、制作PPT汇报等活动,最终形成漂亮的桌布成品。”据郝晓雪介绍,项目式学习往往历时一个月,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学生需要对比棉质、塑料布、砂纸等各种材料哪一种更环保、划算、实用。在小组合作中,计算能力强和绘画能力强的同学互相协作,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对于实施项目式教学,郝晓雪表示:“老师们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二要改变教学行为,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合作;三要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建设者。但这些的前提都是老师先增强自己的学科素养,只有自己的学科素养强,学科的转化能力也就相应增强了,跨学科的融合才会游刃有余。”
文|锁铮铮
编辑|李华
审核|杜娟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发布·(2022-09-17 07: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