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实践应用
新课标背景下,了解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与音乐能力的培育,能够在不断丰富单元教学设计内容与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探寻出适合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成长与进步的教学思路与方向。下面,就人音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1课“爱祖国”为例,探析单元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单元设计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期间,明确单元教学的实效性作用与价值,强化对单元教学的设计与构建,能够在完善教学设计思路与想法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与学习情况,灵活调整与完善单元教学。
首先,分析教材主题内容与课程教学任务目标,整理单元设计思路与想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与个性化差异制定相对完善的教案流程,保障单元教学的顺利开展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比如,在人音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祖国”的单元设计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本与教材,一个假期已经基本忘记了上学期教师讲述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面对还比较迷茫且对音乐感到一些陌生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设计与规划第一课时的课前引导以及音乐兴趣激发活动,确保学生在充分感受到音乐学习乐趣和兴趣的过程中,回忆起以往学习到的音乐知识与内容。
其次,坚持以培育学生音乐思维、学习兴趣与基本技能为目标,创新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措施,确保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学习活动与浓郁的音乐学习氛围中,收获音乐技能与知识。其中,丰富的教学活动与音乐鉴赏形音乐学综合应用能力考什么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感受课程知识的同时,不断实践和提升音乐技能。比如,创设问题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分析《祖国祖国我们爱你》这一首歌曲适合在什么情景中播放和应用。并在创设相对应活动情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来用歌唱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开放式的教学引导与实践性的活动情景,能够让学生快速投入学习状态,思考教师分配的教学问题与问题内容,进而主动配合教师一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目标,思考歌曲主题表达的内容和主题,以及自己在演唱歌曲时应该配合表达的不同情绪、观念和想法。
最后,总结、分析单元教学中每一课时对应的教学设计目标与节奏。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单元教学与设计也同样。面对已经步入三年级的学生,选用适合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策略,学生乐于配合和接纳的教学节奏,都是能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的有效策略措施。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标以及“双减”等政策标准的要求下,采用学生更加乐于配合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与活动形式,也能够以不同的设计角度和思路,优化单元教学设计,保障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
2.强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思维
创新小学音乐单元教学设计,转变单元教学设计思维,为学生创设新颖且丰富的课堂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和调动教师教学设计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强化小学音乐单元教学设计,丰富课程教学活动内容与教学实践形式,都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其间,采用一些学生们比较喜欢和乐于接受的趣味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有效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创设形式,也能够挖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探索积极性。
首先,在单元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与部署期间,注重对课程教学节奏与教学形式的把控,能够确保教学中心以及课内外教学形式的一致性。
比如,受单元设计整体规划影响,一些课下作业的设计为了保障与课程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会采用课堂知识复习+课程知识预习的组成来帮助学生巩固音乐知识和技能。但单元教学注重的是整体化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需要整体引导和培养的,专注于课上为学生们讲述的音乐课程知识内容,可能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趣的学习体验,尤其是课堂上学习状态比较积极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与内容,课下基本会主动与家长、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再次以作业的形式展现给教师,并不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对此,以更加创新的角度和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开展教学设计,让学生以探索的形式完成课下作业任务,如:搜集与“祖国、秋”等词汇相关的歌词,记录或者整理到自己的音乐集中,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直接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下来,方便课上与他交流互动。
对课下作业的创新,不仅符合当前新课标素质培养任务目标,也符合“双音乐学综合应用能力考什么减”政策提质减量的要求。同时,在课上教音乐学综合应用能力考什么学期间,教师不仅可以创新课程教学设计,让学生们在丰富的活动情景中感受自己音乐知识与技能水平的成长,也可以采用一些启发性的谈话活动,让学生跟随教师的引领,感受和回忆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课堂表演与互动交流等形式展现出来。
比如:人音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爱祖国”的主要教学任务目标,不仅是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中感受“爱祖国”,更多的也是引导学生注意音乐中旋律以及高低音的重要性,后续有关图形谱、延长记号等知识点的讲解,不仅要做好铺垫,也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水平与状态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设计。
对此,转变教学思路,设计丰富的课上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形式,整理1-2年级课本教材中出现的特殊音乐符号,以及学生们接触过的乐器,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不断熟悉和理解,能够让学生们在不断学习和接纳音乐知识的过程中,感受自己对音乐知识体系和构建,和音乐技能的成长与进步。另外,为了照顾一些对音乐感兴趣且已经具有一定领先程度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微课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在课下或者课上时间接触和理解音乐旋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以及不同音乐符号所代表的含义,让学生们在乐于挑战自我,丰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知识学习的神秘感。
3.细化教学引导,强化素养提升
音乐教学有助于学生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和鉴赏等能力素养的成长与进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与发展,不仅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单元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对此,在小学音乐单元教学设计中,强化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关注,细化对单元教学设计的部署,优化和重视对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能够在不断发挥小学音乐育人效果的基础上,促使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比如:第二课时“我们走进十月阳光”主题音乐活动开展期间,采用学生们喜欢的音乐竞赛游戏,引导学生们参与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也能够利用学生乐于挑战自我的想法,挖掘学生们的音乐天赋和学习主观能动性。
首先,引导学生们回顾上一课时学习过的《祖国祖国我们爱你》,让学生们跟随着音乐节奏一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伴随着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学生们一同跟着视频资料一同经历了祖国的四季,面对一年四季的风景变化,十月这个金秋季节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渐被学生们关注到。
教师:“同学们,视频里的秋天大家知道是几月份吗?如果大家不知道的话,老师可以提醒一下,是农民伯伯收获的季节哦?”生动形象的课前引导,让学生们注意到“十月”这个重要的月份,以及背后代表的季节,在学生们跟上教师的思路与想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能够代表季节的其他歌剧,或者直接以“秋”为主题,开展歌曲接龙,或者其他形式的音乐竞赛小游戏当中。当课堂环境与氛围被逐渐烘托到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析和研究本节课的重点《我们走进十月阳光》歌曲中的旋律和歌词。
由于大部分学生平时都不会注意到“旋律”这个问题,突然而来的问题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陷入学习的困境。对此,结合以往课堂上学生们接触过的乐器,如口风琴、三角铁、沙锤等,引导学生们感受、回忆歌曲中的旋律和节奏等重要知识点和信息。
最后,当学生们回忆起以往学习过的节奏知识后,引导学生们分析在歌曲演唱中,哪些音需要重点关注,并唱得强一些,哪些因需要唱的弱一点。当学生能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后,教师可以不着急评论,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组队或者直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通过设计动作或者演唱表演等形式进行展现。教师根据学生最后的表现成果进行综合点评,肯定学生们的学习成长与进步,分析和归纳学生们存在的学习误区和不足,引导学生们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和自我成长进步的成就感。
结束语
教材是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依据。小学音乐新课标要求以音乐课程为依据实现课程价值,在实践教学期间,以教材为基础、单元为主题开展教学设计,能够在统一课程目标,优化课程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与音乐教学形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综合素质能力。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发布·(2022-09-10 14: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