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博的写作天地里,由于写作目的不同,形成了五彩缤纷、性质形式各异的文体世界。而应用文便是其中应用面最广、实用性最强、使用频率最高、与政务民事关系最密切、业务及事务性最突出的一种社会性基础文体。可以说,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中办理公务以及个人事务时,都离不开这个具有直接实用价值和某种惯用体式的重要交际工具。如果要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写作素质,主要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重点考虑我们工作的特点和社会管理、经济和社会生活、个人交往等方面的需要,加大应用文写作范围和最新类别成果的介绍,力求使全书做到类别齐全、规范实用、操作性强、社会适用面宽。
什么叫应用文
一、应用文的概念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中办理公务及个人事物时,所使用的具有直接实用价值和某种惯用体式的应用文体的总称。
这里说的“办理公务”主要指“传达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法规、规章、制度;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商洽工作;报告各种情况;交流经验”六方面内容。“个人事务”则是指个人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般应用文。
“应用文”这一概念,最早是清代学者刘熙载在他的《艺概.文概》中提出的。他写道:“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应用文这一概念虽是清代时提出的,但作为一种文体出现“古已有之”.在中国应用文史上。殷商时的甲骨文,可算是应用文的“源头”。
春秋以前,应用文没有统一称谓。殷商时的甲骨文.称为“卜辞”。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中国最古老的公文,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应用文字之一。这种文字曾是奴隶制国家传达命令,指挥国事。记录重大活动的重要工具。
西周时期,由于国家机关的强化,典章制度日趋完善,统治阶级自觉使用了应用文这一工具,开始有了“诰”、“誓”、“命”等文种。“诰”、“命”乃周天子和诸侯王用来尝赐、任命和告诫臣子的文章;“誓”是誓告军旅的军用文书,类似今天的动员令一类文字。
春秋时期,从《尚书》开始,把上古的应用性文字统称为“书”。《尚书》相传为孔子所编,车要是商、周时期的历史文件 综合运用能力A类应用文,包括了周时期的诰、誓、命千类文种。“尚”乃“上”,实为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清代以前的学者,因未见过甲骨文,都把(尚书)视为公文源头。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写道:“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实际上应用文源头是甲骨文,(尚书)只是写作技巧比甲骨文成熟。
二、应用文的特点
(一)实用性
应用文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发展的。
应用文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从内容上看,应用文有软强的现实针对性,它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为了有用.一张条据,就是一个凭证;一封书信便传递了信息;一个通知、一项制度,常需要成千上万干部和群众遵照执行,甚至规范着亿万人民群众的行动……应用文讲求实际效用的特点。正是它区别于其它文体文章的关键。
从表现形式上看;应用文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有一套为内容服务的相应体式。它的结构、格式、语言都带有一定的法规性和惯用性。另外,还表现在“事务性”特点上,它总是与现实生活和工作事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内容求实用,形式求得体。
(二)广泛性
应用文是人类在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普遍使用的文体。
当今社会交往日趋频繁,信息传递日渐增多,人们联系工作和个人往来,反映意见和情况要靠信函;开展工作、制定计划、总结经验、管理政务要靠公文……应用文是党和政府统一领导,贯彻意志的重要工具,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生活诸方面充分发挥着作用,它是所有文体中使用频率最高,应用面最广的重要文体。 、
(三)真实性
应用的真实性是指方针、政策上的真实和事实上的真实。我国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的,因此,正确的方针政策必然体现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真实性。方针政策是一个政党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使自己方针政策的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性,应用文写作才具有了真实性和生命力。
应用文写作,态度要端正、实在。文中情况要真实可靠,材料要准确无误,判断要符合实际,要求要具体明确,措施、办法要切实可行,做到“文实相符。”
(四)程式性
应用文一般具有惯用写作格式或样式。这些相对固定的格式或样式是人们在长期实际工作、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发挥其实际效用。便于掌握、使用和交流。如公文,名称、格式、行文关系等国家都作了统一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必须按规定撰写和发送,不得随心所欲。自立名目,另搞一套;又如书信、信封,信的格式不得更改,否则便无法交流。程式性是提高应用文写作质量、行文效率、增强权威性和约束力的重要保证。
(五)论说性
应用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的论说文体。其表现是:以论事为主,说明为论事服务。应用文中的指示、意见、办法、经验分析、情况说明等观念的阐述.一般以“论”的形式表达。这种“论”不象议论文必须通过完整证明过程来阐述见解和主张;也不象记叙文必须叙述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它只需从办事角度,对所写事件力。以肯定或否窟就行了,如,一件事情,要办。办的目的,应怎样办.不该怎样办,具体办法和措施、要求是什么等。
应用文中的说明是“论事”的基础。说明是指用言筒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楚。总之,应用文没有“说明”论事会失去立论基础;没有“论事”说明也会失去存在依据。
三、应用文的写作要求
(一)内容要实事求是,文风要朴实
应用文是据以办事、解决问题、讲求效用的文章,最讲求实在。“实在”是思想路线问题也是严肃写作态度问题。应用文中,特别是公文、常用应用文及某些专用应用文,很多内容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计民生大事有关,因此。起草文件内容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党和国家政策精神。
要写好应用文,还必须发扬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尊重现实和事实,树立良好文风。
(二)表达要准确无误
“实事求是”与“准确无误”相辅相承.要做到表达准确无误,耍弄清四个问题,即:一是写作前要弄准行文关系和用哪一种文体进行写作;二是语言使用要准确,叙述事件、说明道理、提出意见、表明主张,每个概念要洽如其分,清晰明确,不使用笼统性语言;三是标题拟制和引文使用要准确;四是引用的人名、地名、事例、数据、摘抄等材料
要核实查对,做到准确无误。
(三)文字要简洁明了
简洁明了文字论述,这是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现代社会公私往来频繁。时间精力有限。办事要求快速。应用文写作应持“一事一行文”原则。学会条款行文方法,使文件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文字精炼、开门见山。
四、应用文的种类
应用文因自身独有特点与其它文体形成区别,又以自身各类文体不甲咋点而形成若干类型。应用文的种类问题自古至今都是一个热点问题,下面谈谈现代应用文的分类情况。以供参考:
(一)从名目、性质上划分,分为公务文书和一般常用应用文。
(二)从行文关系上划分,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
(三)从制又机关性质划分,分为党内、行政、群众团体和个人应用文。
(四)从文件办理时间上划分,分为特急文件、紧急文件和常规文件。
(五)从机密程度划分。分为绝密件、机密件、秘密件和普通件。
(六)从用处划分,分为主体件、附件和承办件。
(七)从运转范围划分,分为专用件和通用件。
(八)从来源划分,分为收文、发文和对内文件。
(九)从地位和作用划分,分为国家机关行政管理和普通事务性文件。
为何出现如此繁琐分类,原因是行文角度不同。如果以应用文性质和使用范围为契机进行归纳,我们认为分为通用应用文和专用应用文两大类更为科学合理。其中“通用应用文”包括了国务院办公厅修改后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十二类十三种法定公文及中共中央办公厅于1989年4月25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试行)中,正式文件的种类里还有公报、条例和规定三个文种,共十六种。以及十六种以外的,国家机关行政管理中大量使用的广义公文和个人应用文;“专用应用文”则包括了经济应用文,司法应用文,涉外应用文,科技应用文,公关礼仪应用文、军事应用文等专业性、技术性应用文种类。
在应用文写作中,凡下级对有领导关系的上级行文,统称上行文;凡同级机关间往来的行文,统称平行文;凡上级对有领导关系的下级机关行文,统称下行文。“行文”即应用文流动的方向。
通告
(一)通告的概念
通告是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事项的下行公文。
(二) 通告的特点
1.广泛性。
通告内容广泛。使用普遍。大到国家政治、政策、法令,小到公布社会生活中某些需要人们周知、遵守的具体事项。广泛使用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
2.法规性。
通告一般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按权限发布的,通常对某些事项作出规定,向人民群众宣布应遵守事项,具有较强的政策法规效力和强制性。
3.周知性。
通告可以要求一定管辖范围内的机关单位、人民群众了解和知晓某些事项,明确有关政策法令,规范行为。
4.新闻性。
通告除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行文外,还常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介向社会广大群众公布,通俗简明。
(三)格式
通告的结构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构成。
1.标题,通告的标题有三种形式。
(1)发文机关名称加事由加文种构成,如《××居委会关于禁止在街面设摊的通告》。
(2)发文机关名称加文种构成,如(××派出所通告)。
(3)用文种“通告“作标题。
2.正文。通告正文由原因、主体、结语三部分构成。
(1)原因。即正文开头,一般用一两句话概括通告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2)主体。具体写明周知事项内容,可用条款列项式行文。
(3)结语.法规性通告常用“特此通告“、“此布“等习惯用语结束正文。一般性通告无结语。
3.落款。
在右下方署明发文机关名称;并在下面写明年、月、日期。标题中有发文机关的,可不写,只写日期,若标题有日期,通告无落款。
通知
(一)概念
通知是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的通用公文。
(二)特点
1.广泛性。
通知内容广泛,使用频率高,受文、发文面宽。上至党、政、军机关,下到社会群众团体;大到全国性重大活动安排,小到任何机关单位内部处理日常事务。
2.知照性。
通知能将上级领导机关的意志及重要情况及时告知有关单位和人员,以便统一意志和行动。
3.时效性。
通知受时间限制,要求办理的事情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通知本身效力也有长短,通知事项一经完成,便失去价值。
4.针对性。
通知与通告都有告知性,但通告受文对象一般是泛指的,而通知总是针对特定部门、单位及有关人员行文。
(三)种类
从执行要求时间划分,可分为一般性通知和紧急性通知。从内容和性质划分,可分为指示性通知、批示性通知?事务性通知、会议性通知和任免性通知。
(四)格式
通知的结构由标题、正文、落款和附件四部分构成。
1.标题。通知的标题有三种形式。
(1)发文机关名称加事由加文种构成,如《国家发改委关于召开经济科学授奖大会的通知》。
(2)事由加文种构成,如《关于进一步加强物价管理的紧急通知》。
(3)用文种“通知”作标题,多用于一般事务性和日常性会议。
如果是特殊情况下形成的通知,标题要注明性质,在文种前加上“紧急”、“补充”、“联合”、“转发”、“批转”、“印发”等字样,如《××局调查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的通知》。
2.正文。正文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构成。
(1)开头。多用一自然段简明交待通知形成的缘由和根据。
(2)主体。一般分成几个段落简要叙述通知的事项。
(3)结尾。另起段写明通知执行要求,常用“以上通知,望认真执行”、“特此通知,望认真执行”、“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行”等习惯用语表示。
3。落款。
在右下方署明发文机关名称;并在下面写明年、月、日期。如果标题出现发文机关名称和日期就不需要落款了。
4、附件。
批示性通知后面一般有附件;主体件和附件统一成一份完整文件。
通报
(一)概念
通报是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沟通重要情况时使用的公文。
(二)特点
1.典型性。
通报人或事必须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正面和反面的人或事都必须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受文者受到启发和教益o
2.引导性。
通报写作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正反典型引导人们辨明是非,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弘扬正气,树立新风。
3.时效性。
通报主要是针对当前工作中出现的重要情况或问题行文,写作必须及时抓住典型人或事及时通报,否则失去行文价值。
(三)分类
通报从内容和性质上划分,可分为表扬性通报、批评性通报、情况性通报三类。
(四)格式
通报的结构由标题、正文、落款和附件四部分构成。
1.标题。标题有四种形式。
(1)发文机关名称加事由加文种构成,如《××区××协会关于换届选举的通报》。
(2)事由加文种构成,如《××区××局执行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情况的通报》。
(3)发文机关名称加文种构成,如《××局通报》。
(4)用文种“通报”作标题。
2.正文。正文由于种类不同,格式有一定区别。综合运用能力A类应用文
(1)表扬性通报的正文有四项内容:即事情经过情况;分析概括事件客观意义,肯定评价;用“予以通报表扬、以致鼓励”等作出决定;提出希望和要求。
(2)批评性通报的正文有四项内容:即事故发生的经过情况;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处理的办法和作出的决定;提出希望和要求。
(3)情况性通报的正文有两项内容:即交待具体情况和提出的具体要求。
3.落款。
在右下方署明发文机关名称;并在下面注明年、月、日期。标题中有发文机关,这里便只写日期。
4.附件。另起行,在左下方低两格处注明附件名称。
综合运用能力A类应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