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历考事业单位有优势吗?这个问题不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然后才能得出结论。刚好给大家找了一位以研究生学历考上事业编的康江文公基魔鬼训练营学员,我请他来给你们谈谈他的看法。

我是程鑫,先说你们最关心的事情吧,我个人觉得研究生身份没有太大的用处吧,不过我是双非,比不上那些学术大佬,再往上走的大牛可能都直接走人才计划了,更划算,待遇也更好一些,我就比较废物,考的本市单位。
真的要说优势的话,其实就是在选岗位的时候,学历这个门槛可以帮你解决掉一大批竞争对手,他们甚至都没有报名资格,自然相对来说你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要少一些,除此之外,我还真想不起来有什么优势了。
但是其实如果你所选的这个岗位没有要求必须是研究生学历才能报考,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优势啊, 还是一样要和本科生竞争,而且你进了单位,也不会给你研究生的待遇,都是按照本科来的,所以不管是从考试难度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入职之后的福利待遇、晋升方式的角度考虑,研究生最好是选择只能研究生报考的岗位,不浪费学历,工作起点相对也高一些。
还有一点就是,报名的人少其实并不能说明竞争压力就小很多,因为现在和你竞争的人跟你一样都是研究生,大家又都在同一起跑线了,压力肯定还是有的,我当时笔试的排名也就中等偏上,不算很突出,面试也差不多是这个水平,混了个不上不下的排名才上岸的。入职之后才知道和我一起上岸的那个女生,是上海交大的研究生,人家才是真的牛。
还有就是专业问题了,专业不太对口的话,到时候报考还是要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学生化环材的同学,选择上就更难了,据我所知,报三不限的不在少数。所以说别觉得自己学历比大部分人高一点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面临的竞争压力依旧不可小觑。
我们单位都没怎么参加联考,考试科目倒是一直稳定的是职测和公基,题目也都是选择题,已经这样好多年了,我当时选的时候也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考试内容稳定,按照往年的去准备就行了,那种年年都在变化的单位,我还得看他们考什么才能准备,这个就没有担忧,而且待遇还有岗位工作内容各方面都挺不错的,离家也不也是很远,就定了这个。

我觉得公基准备起来要比职测轻松很多,它其实就是一些考点的识记,能记住考点就能做题了,只要把心思花在记忆上面就行,我的备考思路就是先跟康哥的记忆法把公基整个考点都梳理并记一遍,然后再做训练。
记考点这部分其实我觉得还算是简单,就是听课然后做训练巩固一下。大部分都比较简单,政治、历史这些都不算是很难,我有基础,基本就是按照记忆法的讲解再把这些东西给捡起来而已。觉得比较难的就只有法律部分了,没学过,也有不少比较晦涩难懂的,有时候明明就只差一个字,但是意思就差很多,我有时候也比较粗心,很容易忽视这些细节,就只能尽可能地多跟康哥的讲解了,区分这些细节之后再去记考点、做题都能轻松不少,简单点的题读完题干就能选。
然后就是训练了,这个我感觉还是挺重要的,笔试本来就是靠着训练培养做题手感来拿高分的,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好,那就基本不太可能考高分了。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别让自己陷入盲目刷题的陷阱。我因为一开始就是跟着训练营的老师和助教学的,就机智地避开了这个陷阱,整个备考周期做的题不算多,但是分数也挺过关的。
我是每次看完课之后就做题,题目都是课程相关的,题量不用很多也能起到巩固作用,就比较高效,时间利用率比较高,投入时间了就能看到回报。记完一遍考点之后,我的知识体系已经算比较扎实了,但这时候依旧没急着做卷子,而是按照动态训练模式再做一下第一遍错得比较多的部分,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是只有真的去做了才能知道这样做的妙处在哪里,我对公基的整个知识架构不能说百分百拿捏,但是做题绝对没大问题。最后才是套卷训练,其实就是把学的东西都糅合在一起,然后按照考场要求去做题,多练一段时间就能去考试了。

行测的备考思路更简单了,按照每个模块的特点一一攻克就行了,简单说两个我觉得比较难的——数量关系和推理。
数量关系是公认的难,加上我数学本来也不好,大学之后都基本没太接触过了,学的时候甚至还要去复习一下初中的知识,包括一些公式之类的。比较难的题型也搞得我焦头烂额,但是后来我发现其实根本不用把这些都学会,比如溶液问题我是真的一点没学明白,就干脆放弃了,拿这个时间去学了别的部分,反而更能拿分。

推理题我觉得更多的是看经验吧,做的题多到一定程度了就能培养出一定的直觉,虽然靠直觉选答案很不靠谱,但是真得山穷水尽的时候,直觉是唯一可以相信的东西了,总不能空着不选吧。而且推理这部分和数量关系我其实用的都是同一个处理思路,比较好学的古典推理就尽可能多做题确保万无一失,我个人觉得经常没思路、不会选的图形推理就相对来说练得少一点,尽可能地做到时间和精力最大化利用。
总之,研究生身份虽然可以带来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是什么绝对优势,想上岸,还是得靠自己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