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直机关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入职已经快两年了,早没有了最开始的新鲜感,就分享一些工作体会,供大家选择岗位的时候考量。入职之前我一直在企业里工作,没有事业单位和基层公务员经验,因此没办法做对比。
1.单位级别高,个人天花板也比较高。我所在单位是四大家之一,虽然办公厅的级别和一般省厅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四大家的天花板还是要稍微高点。现在都实行的是职级并行,即使一辈子做不到副处长、处长这样的实职岗位,退休了也基本能到二巡。这两年也有些老同志是一调二调退休的,那是因为职级并行的时间还比较短,现在30多岁的年轻干部只要按部就班的努力应该是人均二巡退休,一般省厅应该也是一调以上。单位里科级干部基本上是30多岁,40岁上开始进入处级干部,处长平均年龄49,50多岁开始提副厅,极个别能在50岁以前提到副厅级领导。大概也就能看到自己往后的职业生涯吧。
2.流水的领导,铁打的小兵。机关里人事变化还是很快的,特别是领导换得比较快,从我入职到转正,机关里的领导都换了一轮了。但各个处室里的工作人员变化并不大,即使有一些变化也是调换了处室,晋升了级别。所以呢,领导许诺的东西不要太当真,没赶上兑现说不定就被调走了,但是同事关系要处理好,毕竟大家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会一起共事几十年也说不定,不像以前在企业里,没几年就会离职,离职了谁都不认识谁,这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一个重大区别。
3.工作压力并不算大,但工作量在不断增加。省厅的工作量我并不觉得很大,除了少数像专门写材料的处室,服务一把手的。我一开始在研究室,后来调到了业务处室。在研究室参与了不少重要材料的起草,其实还是蛮有成就感的,也能学习到不少东西,理论水平提升很快,但熬夜加班是常态。到了业务处室后,熬夜加班比较少,但杂事比较多,办文办会是比较多的。
4.同事都是些什么人。从学历背景看,近些年考上省厅的都是名校的居多,我个人是个水货的名校,要是放在今年肯定是考不上的。家庭背景看,父母有一方或者双方都在体制内的比较多,有些同事还是大有来头的,父亲是某某厅级领导。进入机关的渠道主要有三,招考,就是通过省考进来的;遴选,基层公务员考上来的;军转,退伍安置的军人,能安置到省厅的一般都是在部队里有些级别的,连营团级干部转业过来的比较多,当然他们也是要考试的。逢进必考还是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平,毕竟有的时候单位想招的人排名低了也爱莫能助。有人说同事之间人情淡漠,我觉得还是得看人吧,我和同一批考进来的几个人关系就蛮好,私下经常聚会。大部分的人都是很爱惜羽毛,很守规矩的,别指望别人替你扛事,又不是讲江湖义气的地方。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吧。
5.关于眼界高。这个是相对的吧,一些借调来省厅的人工作几个月回去就这么说。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埋头在日常工作里面,没有眼界高不高一说,最高眼界的材料都在国务院网站、学习强国上公开了。机关里比较注重学习,平时会请一些大咖来讲课,省委政研室的大笔杆子、某个领域的专家等等,这确实是比较难得的机会。
6.地位高。这一点只有跟着领导出去调研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但要有清醒的认识,先敬罗以后敬人的道理自己要清楚。我们就是一个小小的科级干部,别人给的尊重完全来自领导和机关的面子。
7.收入问题。收入比省会城市里面的市级低一点,但差距在缩小。但省直还有一些住房和医疗方面的保障,会对冲掉一些。省直机关一般都会从四主开始,我所在的省份差不多16万左右吧,包括每月到手8000+,公积金3000+年底的若干W。也有比较给力的单位,能定到1主。多个两三万的综合收入一年。
8.论资排辈很重要。以前在企业里对论资排辈没有太大感觉,特别是外企,对领导也会直呼其名比较多。机关里开会摆坐席、印材料、发言、合影拍照都比较注重排名,如果搞错了,特别是把领导的顺序搞错了那是很严重的错误。
9.省直和市直哪个好。有的人说省直不如副省级市的公务员,我不太认同,除了收入差了一点点,我没觉得省直哪里差了。至少我们不需要向他们报材料,副省级市的市直单位内设处室也是处级,但职数少很多,个人的发展的天花板还是差一些的,而且他们的工作和普通地级市并无本质区别。
10.关于理想与现实。说到底,省直也好,部委也好都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远大的理想不会因为一场考试考得好就实现了。到了岗位还是要一步步走好,可能很多人到了省厅一辈子也还是实现不了自己年轻时的远大理想,这很正常。现实就是很骨感。但永不放弃的努力,一点点的进步,最后差距就慢慢拉开了。
目前就想到这些,其他关于报考、岗位选择、定级、职级并行的话题慢慢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