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读书人考试考什么内容?
刘建雄-2022.1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样的标语儿时随处可见,谈到教育,不得不说的就是考试了。考试是检测教育成果的必选手段,早在1000多年前的古代就是这样了。科举考试至唐朝时,将文化科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指每年定期举办,但制科,通常是朝廷需要特殊人才时才会办,且一般由皇帝下招,故制科考试举行时间不固定。同时制科作为招收特殊人才,其难度比科举难得多,录取人数少之又少。这里重点分享下常科。
常科的考试项目有50几科。除了诗词赋,也有明书(书法)、明算(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科(洋务运动后才有)一类的科目,但是这些现代科目只走过场,考得好与不好都没啥影响。理解这个就好像80后上初中时,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这些科目一样,根本不影响你中考成绩。成绩要好,只看语文,数学二门。下面分享下重点科目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
考试内容:
- 秀才科
始于汉,终于唐。皇帝问些时政问题,考生现场回答。录取人数少,唐高宗时停办。 - 明经科
考四书五经等及其注解。全书加注释约40万字左右,纯粹考背功,记忆力。 - 进士科
写作。诗词赋文章。
考试形式:
- 帖经
即是现在考试的填空题。要求熟读四书五经的 原文。 - 墨义
即是现在的阅读理解题。要求能理解默写四书五经的注释。 - 策论
即现在的论述题。依照当下国家时政大事论述观点。 - 诗赋
即现在写作文。按规定格律要求写诗、词、赋文章。
除了文化科(文举),古代亦有骑马射箭一类的考试,即武举。武举创于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完善于宋,兴于明清。但武举受重视程度远不及文举。全国到处都有私塾、书院、学校,专门的习武之地却很少见。对应科举制,其亦设有武秀才,武举人,武贡士,武状元等对应称谓。详见科举考试之路,但武举出身的社会地位远不及科举考试出来的。故而,从历史角度上看,所谓的“文弱书生”,“东亚病夫”的说法,和这不无关系。
要评价古代考试,古代教育,教材一定是离不开的角色。四五五经(参考见)却一直作为必备的教科书被用了1000多年,然而你要知道的是这教科书是1000多年前的,即先秦时期的典籍。1000多年的东西被用了1000多年,放远世界,绝无仅有。这......可想而知了。
那站在历史高度看,这样的考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正面的东西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注入国人的基因,且世世代代相传。中华文明能一直繁衍,从未中断保存至今,很大原因得益于一直延用的四书五经考试制度。(注:中华文明是世界公认的唯一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古文明)
2.对古代文学,特别是古诗,词赋带来空前繁荣。唐宋时朝廷特别重视进士科考试,直接助长的唐诗宋词的发展。
3.现在的国人考试能力放在世界范围,也是数一数二。和这不无关系,因为我们自带考试基因。
【如此考试制度有何弊端?下期将重点综合分析古代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