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兵团公务员最新消息(兵团公务员论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兵团公务员最新消息(兵团公务员论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兵团公务员是什么(兵团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的区别) ♂
兵团公务员是什么(兵团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的区别)【杨伯涛对十二兵团覆灭于淮海战役的分析】
原十二兵团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在回忆录中是这样总结的:
从政治上来衡量,国民党的覆灭是无可置疑的。如果从纯军事观点来看,则第十二兵团的覆灭,分析起来可归结为以下因素:
(一)国民党人事制度的紊乱,不是选贤与能,而是凭个人意志和蝇营狗苟。第十二兵团司令官一职,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应该非胡琏莫属。而偏偏任用一个没有作战经验、性情孤僻恶劣以攫取司令官过渡,作为升官阶梯的黄维为司令官,掷12万大军为儿戏,真是咄咄怪事。
(二)南京国防部原来战略着眼,是把第十二兵团使用在华中方面,以确保武汉和阻止解放军南渡长江的。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第十四军,自1947年起,陆续转移到河南及豫鄂毗连的大别山区作战,已有一年多,敌情地形,相当熟悉,形成负隅顽抗之势。但是解放军巧妙的战略,迫使南京国防部把它调到了淮海战场,追随于解放军,丧失主动。
(三)第十二兵团四个军相当分散,没有来得及集中,就分散出发,步调不一致,逐次投入战斗。第八十五军和第十八军的第四十九师,在后面追赶,相隔七天行程,一进入战场即展开猛烈的战斗,连敌人的方向都摸不清,糊里糊涂被消灭。
(四)由确山驻马店匆匆出发,作战准备不足,人员武器弹药俱未经过大战前的调整,匆忙离开老根据地作战,干部有家室之累,以致士气低落。
(五)深入作战和被围后,完全没有后方补给线,也没有友军依托联系,形成孤军作战,挂地作战。
(六)完全没有人民群众的基础。
(七)千里行军,步步受阻,人马疲惫,机械损坏,犯兵家“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之忌。
(八)黄维外行,指挥荒谬。
总的来说,第十二兵团被解放军剥夺了一切有利的条件,赤裸裸地挨打,完全丧失了主动权,追随于敌。“不知战之地,不知战之时”。
【笔者观点】
1.看来杨伯涛对黄维的不满未因岁月流逝而稍减,“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老蒋用人与主席的不拘一格,差之千里。
2,从军事角度而言,十二兵团的覆亡是丧失战略主动权的必然结果。淮海战役解放军在总兵力少于国军、装备水平弱于国军的情况下取得胜利,战略上处处主动,牵着对方鼻子走,是重要原因。
宋希濂被俘后爱下棋,而且总是爱和他以前的部下钟彬(国军十四兵团司令员)一起下棋。宋希濂棋艺水平很高,下棋时非常认真,一是一,二是二。有一次,钟彬想为一枚棋子悔棋,宋希濂不让,还说下棋不能后悔,打错了能悔回去吗?两人一个要悔棋,一个不让悔棋,争得面红耳赤。
眼看就要打起来了,蹲在一旁观战的王陵基开口了。他对宋希濂说,算了,让他悔一次吧。你都把司令职位给了他(钟彬当国军十四兵团司令员,是宋希濂保举的),就不能再让他一颗棋子嘛!宋希濂说这是两回事。
听到议论,军统的徐远举大步走过去说:“什么两码事,一件事,都是你‘宋钟’的事!”
徐远举与宋希濂一向有矛盾,因“宋钟”与“送终”谐音!宋希濂听后,早就气不打一处来了,举起棋盘,怒斥徐远举:“你这是什么意思?你给我说清楚!”
“开个玩笑!”徐远举赶紧赔不是。
“你不是在开玩笑,赶紧给我解释清楚,你到底啥意思?”宋希濂大声喝道。
宋希濂仍坚持要徐远举说清楚,徐远举只是微笑地看着他,不再说话。
眼看着一场“战斗”即将爆发,王陵基连忙圆场,将他们两人拉扯开。钟彬一言不发,徐远举哼着京腔唱着京剧走开了。宋希濂也收起了棋盘,一盘好好的棋被毁了。
其实,徐远举的意思是讽刺宋希濂是国军的“送终”将军,因为他是国军高级指挥官中最后一个被俘的。
1948年8月,蒋介石在湖北沙市组建十四兵团,由宋希濂担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下辖6个军和部分地方部队,共14万余人。此时,蒋介石希望宋希濂能够利用川湘鄂边区的有利地形,保住西南四省,但蒋介石知道他与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有矛盾,于是蒋介石又专门成立了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调宋希濂任主任,希望宋“得天时,占天时,讲人和”,以挽回败局。
宋希濂担任绥靖主任后,将两军编成第二十兵团,安排第二军军长陈克非任兵团司令。同时任命原第26军军长钟彬为第14兵团司令员。实际上,两个兵团都是宋希濂指挥的。但如若说这两个兵团是给国军在大陆的“送终”兵团,真有点冤枉宋希濂了。
宋希濂在川东战场大败后,蒋介石派蒋经国带着亲笔信去找跑到川湘边界的宋希濂。宋希濂向蒋经国分析了川东战场失败的四个重要原因:主要是解放军实力雄厚,斗志旺盛;自己指挥的6个军大多是残军或新编,战力脆弱,指挥员缺乏信心;鄂西大山里粮食少,官兵经常吃不饱饭;再加上天气寒冷,大部分战士没有棉衣、吃不饱、穿不暖,遇到这种情形根本无法打。
兵团公务员最新消息(兵团公务员论坛) ♂
兵团公务员最新消息(兵团公务员论坛)一建补考重要提醒:目前已有八个地区(新疆、兵团、重庆、江苏连云港、内蒙古、 陕西榆林、青海、四川发布了补考的具体安排,特别注意(如正常参加补考,无需操作;如不想参加补考,需要登录中国人事考试网进行网上确认补考),后续其他地区请持续关注群消息或者关注本省考试中心官网的通知
大家需注意:
一建是国家统一出题,统一考试,补考时间是3月25-26日,不分省份。
补考范围是去年9月份报名成功的考生,不属于重新报名。
朱祁镇这个人,其实不能单纯用好坏来划分。一个帝国的君主,你说他就是想主动把大明的主力兵团给断送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可一个“土木之变”,又的确可以将他拴在历史的耻辱桩上,这么多鲜活的人命,这么多的家庭,还有如山一般的物资,就断送在他的手里,这个责任他是跑不掉的。
他自己也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一方面他想活命,也贪恋皇位;另一方面,他又知道作为君主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在我们后人看来,他在蒙古瓦剌人那各种保命,各种配合,甚至不惜做“带路党”;而当也先准备进攻京师,将他安置在城外民居打算当“筹码”的时候,他又对城内派来的使者说要积极备战,不要抱有和平幻想,也先绝对会发起军事行动。
大明的官员其实也很矛盾。同情他是有的,埋怨他也是有的。于是,有臣子敢当着他面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般大不敬的人话,也有臣子因为景泰帝对他的待遇规格过低不惜触怒新君为他鸣不平。
这种上下的矛盾心理,整整持续了八年。当然,这种矛盾心理也因时局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比如,景泰帝即位,朱见深做太子的时候,大家想着的是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易储之后,大家明显感觉到景泰帝的权威上来了,大多数人都偏向中立,当时的默认就是对景泰帝的最大支持;而太子夭折后,大家又郁闷了,现在很多人变成了两头不讨好,支持谁都可能得不到善终。
大家就在等一个机会,希望所有人,各派势力都能达成和解,不要逼着我们战队。矛盾没解决,积压着就会量变到质变,于是“夺门之变”爆发。
一直到天顺中期,“夺门功勋三人组”先后被拿掉,朱祁镇才终于可以尝试和所有人去和解。
兵团公务员有房子(兵团的房子) ♂
兵团公务员有房子(兵团的房子)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每年的今天,我都要看一看这幅照片。
这是一幅老照片,也是记忆了一段往日的故事的珍贵的照片。
那是,在我当兵的第一年。
因在新兵连训练结束后,就分到团机关当公务员的当年10月中旬。在当年又要接新兵时,我被指定为这次接兵团指挥所的公务员。当时,有新兵团李团长、郭政委及参谋、干事、助理员、医生、文书和我等人组成。
之后,我们便从首都北京坐火车来到四川省涪陵地区。
(当时,涪陵还是四川省的一个地区所在地)
在这个长江与乌江汇合的地方,有一座美古城,她叫做涪陵。
在这里,我有幸认识了齐娅姐,还有一个叫曾娅的女孩。
我们相识近三个月后,我们从当时的涪陵、南川、彭水、武隆等县市接到的新兵,如期集中在地区所在地一一涪陵。
那天,是xx年的12月8日。齐娅姐和那个叫曾姐的小妹,对我说:咱们照张像吧?
随后,我们就在当时的涪陵市招待所门口不远处的照像馆,留下了我们的永远的美好的那一瞬间。
随后,她们俩又在长江码头,等待我们上船。在码头广播里,播放的《送君送到。。。。。。》的歌声里,齐娅姐问我:弟弟,我们还能见面吗?
我说:姐,能,一定能。
但我们以后的见面是在很多年以后了。
在涪陵也在临汾。
但我们的姐弟情已溶入了,我们的家庭及子女。
相信,我们的亲情会永远一生!
#股长是怎么任命的#
股长,这个职务好像没有了吧?
在八十年代初,我在单位上管理后勤。一天,负责人事的领导,交待我申请汽车队派车,再安排几个职工随车去火车东站,接一名军队转业干部及家属和行李数件。并给我看了一张厂里人事处的下发的人事调配单,是部队38军的后勤股长,相当于营级干部。我后来回家问过我父亲,父亲说,部队上有这个职称,原来在上海解放后,成立军管会,兵团警卫营担任军管会的警卫工作 ,后来警卫营改称公安军警卫营,一些干部成为军管会干部,分到各个区公安分局,里面就有股长。后来过了些年,股长这职务取消了。我父亲在五二年评级别为副团级,降了半级,陈毅市长说部队干部到地方上,都要遵守部队纪律,降级使用。
每晚追《人世间》,作品走心,主创人员走心且精益求精,在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处抒写情怀和热望,确实好作品。
故事从建设兵团、知青下乡及大三线建设那个历史节点起笔,叙述五十年,差不多正好是我们这一拨人的履历和年岁。作品在历史的天空里,铺开一席大幕作为叙事背景,比较有耐心而有层次地讲述普通老百姓生活,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既有沉重年代感慢慢推磨,且细节之处出笔真实,生动且细腻,故事推进之处,社会不断发展演变,人物随之命运跌宕,着实扣人心弦。
兵团公务员本科定级(兵团公务员升职容易吗) ♂
兵团公务员本科定级(兵团公务员升职容易吗)1952年,我国对各级干部进行了定级。共分为行政二十四级。
正国级,副国级为行政一级到行政三级。
中央各部长.六大局书记.大军区司令.政委为行政四级,大将军衔。
省委书记.省长,上将军衔的兵团司令.政委为行政五级。
副省级,兵团副司令副政委中将军衔行政六级,资历浅的正省级也有行政六级。
资历浅的副省级准兵团中将军衔行政七级。
正厅正军为行政八级,
副厅(资历浅正厅)副军行政九级。
副厅准军行政十级。
可以看出中央各部长大局书记大军区司令当时的级别比省委书记省长高一级。
省委书记和副部长副大军区,兵团司令同级。
至于省军同级这是不成立的,即使资历浅的副省也是行政七级,相当于准兵团级,还是比军高半格。
军和厅同级,师介于副厅正处之间,副师正处。正团副处,副团正科,正营副科,副营到副连为科员。排长为办事员。
国家行政四级是大将的分水岭,总的来说没有军衔的四级干部≥大将
一、军队干部定级三部曲
1、五二年评定军队级别
(一)军委副主席以上级别。
(二)军委委员级
(三)正兵团级….。
2、五五年授衔
(一)军委副主席以上级别即元帅。
(二)军委委员级基本对应大将。
(三)正兵团级基本上是上将(只有一个正兵团级自定中将,获批准)。
3、军队级别与国家行政级别双轨
(一)存在三级上将:乌兰夫。
(二)存在四级上将:宋任穷。
注:在党内、地方上的兼职按行政级别办理,宋任穷出任过:六个纵队的华东野战军副政委(排位在谭震林、粟裕之后)、西南局第一副书记、西南军区副政委、东北局第一书记;在军内任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三)受彭德怀的牵连,黄克诚大将由四级将为五级。
4、取消军衔之后,军队级别亦被取消,全部纳入国家行政级别。
(一)元帅:三级
(二)大将:基本四级
(三)上将:五级-六级。
(四)中将:除一人五级之外,全部六级一下……。
二、初始大将的行政级别在国家行政三级与国家行政五级之间浮动
1、三级一人:张云逸
2、五级二人:准确的说应该是正兵团级,王树声、许光达。
3、四级七人:准确的讲应该是军委委员级,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罗瑞卿。
4、此时的大将享受政务院副总理待遇。
三、取消军衔之后,个别变化
1、三级一人:张云逸
2、五级二人:黄克诚、许光达。
3、四级七人:粟裕、徐海东、陈赓、谭政、肖劲光、罗瑞卿、王树声。
四、军队内外有一大批“只评不受”的人员,实际上按照元帅、大将内部执行。
1、没有军衔超越元帅的伍豪: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伍豪没有军职,但:
(一)每逢关键时刻给各大军区司令员打电话:“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
(二)炮击金门,伍豪携贺龙元帅亲临现场指挥。
(三)文革期间,老人家规定:“军委大事报总理知道”。
(四)没有军职,九一三事件中,亲自给军委办事组、空军司令员发命令,发布禁空令……。
2、元帅的领班,第二代军委主席(忽略华主席)。
3、民主人士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长,在发生洪水的紧急情况下,需要当地驻军出动,时间紧急,等不到中央军委的批复;傅作义对当地驻军的领导人亮明身份:“我是大将!现命令你马上派部队跟我去抢险,一切责任我来承担…..”。
4、沈阳军区司令员、五级上将陈锡联视军区政委、“四级上将”宋任穷为上级。
5、有一大批四级干部:谭震林、滕代远、李先念、杨尚昆、张鼎丞、邓子恢(后升为三级)、王维舟等出任一级军区、二级军区的司令员、政委、副司令员、副政委,属于只评不受的人物。
五、解放战争期间的二级军区军政一把手必然是大将以上的干部,例如:
1、华中军区司令员、政委:张鼎丞、邓子恢。
2、晋绥军区司令员、政委:贺龙、李井泉。
3、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程子华。
4、豫皖苏军区司令员、政委:粟裕、宋任穷。
国家行政四级是大将的分水岭,总的来说没有军衔的四级干部≥大将。
1955年授衔时,此人是正兵团级将领,应授上将,为何仅授中将?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进行了授衔,当时的授衔是有特定标准的,不仅要看资历,还要看个人功绩等多方面。按照授衔的标准,1952年被定为正兵团级别的徐立清,本来应该是上将级别,但最后徐立清仅仅是中将军衔。正兵团级别将领一共有三十六人,只有徐立清一个人是中将军衔,两个人是大将军衔,其他人均为上将军衔。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徐立清出生于1910年,是河南人,他七岁的时候就进入私塾读书,虽然经历比较坎坷,但是加起来也就读了三年书。接受过教育的徐立清比其他人要更快接受新思想,1929年当地的农民自卫军兴起,徐立清立刻加入到了这个阵营中,同年八月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并且在第二年成功加入党。因为徐立清的表现很优秀,因此他很快就担任了第三十二团的政治处主任,并且带领着部队参加了反“围剿”斗争以及红军长征。
经历了千难万险,红军终于结束了长征,随后徐立清奉命率部队参加西渡黄河的作战计划,不过因为伤亡惨重,最终他只带领着几千名幸存的战士在祁连山以游击战的方式撤退。不久后徐立清找到了援西军,这才重新回归到大部队中。
抗日战争期间,徐立清前往了延安深造学习,进入军政学院学习。1945年,徐立清和王近山共同指挥作战,在爷台山一战中成功拿下了敌方一个旅的士兵。这一场反击战的胜利对保卫陕甘宁边区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徐立清自然是头号功臣。
解放战争期间,徐立清主要在西北地区工作,期间担任了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的政委等重要职务。1947年徐立清在青化砭伏击战中,为战士们做好了思想教育,极大的鼓舞了士气,在面对国民党军队时,仅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将敌军击溃。俘虏们也在徐立清的思想工作下主动要求加入到解放军中,甚至自愿为解放军做事。
1949年,徐立清带领部队进入新疆作战,他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党交给他的任务,致力于党的民族政策。在徐立清的努力下,新疆的工作很快有了巨大的突破,后续的工作也非常顺畅。1950年,徐立清被调任到总干部部担任副部长,此后他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全军干部管理的法规文件,还向地方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干部,为我国的军队制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2年,对干部进行定级工作时,曾担任过一兵团政委的徐立清按理来说应该被定为正兵团级,不过,因为当时是由他自己主持定级工作的,所以他主动将自己的级别降了一级,把自己定为副兵团级。最终彭老总出面,指出徐立清应该是正兵团级干部,徐立清最终也被定为正兵团级。
1955年授衔时,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应该是上将军衔,不过为了平衡军队关系,他主动申请降级,在徐立清的坚持下,组织同意了徐立清的请求,所以徐立清才成为了中将。
九位开国大将的工资,如图。
1965年2月,军队减薪定级工作时,共和国大将尚有9人,陈赓大将不幸英年早逝。原九位大将的军队级别为大军区级的有7人(其中张云逸与罗瑞卿分别执行地方行政三级与四级),正兵团级的有2人(王树声与许光达)。
五二年国家行政级别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干部级别的延续
一、我军长期以来存在军队级别和军队干部级别。因为战争期间,军队是主体,地方干部级别参照军队干部级别。例如上海解放后,在“左翼作家”工作的夏衍就立刻定为:准兵团级(对应国家行政七级)。
二、军队级别与军队各级干部个人级别基本对应
1、军队级别(以解放战争为例):大军区(含野战军和地方部队)、直属兵团、兵团、纵队(军)、师(旅)、团、营、连、排。
2、师级以上分正、副、准三级。团级以下分正、副两级。
3、各级对应关系:
(一)正职(司令员、政委)对应“正”。
(二)副职对应“副”。
(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对应“准”。
4、“基本”指的是绝大部分,但亦有个别情况
(一)副兵团级干部担任独立兵团司令员,如韦国清担任苏北兵团司令员。
(二)副兵团级干部担任兵团政委,如莫文骅、郭化若。
(三)副兵团级干部担任野战军的参谋长,如阎揆要、张震。
5、解放战争期间二级军区的领导人级别都很高
(一)冀热辽军区:前萧克(“第一”上将)、后程子华(四级干部)。
(二)北满军委:高岗(三级干部)。
(三)南满军区:肖劲光(大将)。
(四)西满军区:吕正操(曾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总司令)。
(五)东满军区:周保中(曾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总司令)。
(六)华中军区:张鼎丞(三级干部)
(七)豫鄂陕军区:陈赓(大将)
(八)豫皖苏军区:粟裕(“第一”大将)
(九)山东军区:张云逸(享受元帅待遇)
(十)、广东军区:叶剑英(元帅)
(十一)湖北军区:李先念(四级干部)
(十二)、广西军区:张云逸。
三、干部个人级别与岗位之对应
1、一般情况干部个人级别对应岗位级别(什么级别的干部担任什么级别的岗位)。
2、个别情况,干部级别低于岗位级别,如韦国清是副兵团级干部,很早出任兵团司令员(韦吉苏北兵团)。
3、常见状况,干部级别低于岗位级别。众多的兵团政委个人级别是副兵团级,代表人物:莫文骅。
4、高职低配:干部本人级别远远高于部队级别。
(一)军委委员彭德怀担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
(二)军委委员陈毅兼任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粟西线兵团司令员。
(三)军委委员刘伯承担任晋冀鲁豫南下兵团司令员。
(四)军委委员徐向前担任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员。
注:七大选举产生的军委委员对应大军区级。
四、五二年国家行政级别的订立是参照领导人们各个时期的职、级。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任职是国家行政定级的主要的指标。
五、、干部级别与岗位级别之对应与差异
1、对应:一级军区司令员、政委兼同名野战军司令员政委(西北、中原、东北)。
2、差异:
(一)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低于同名一级军区半级。
(二)华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职级与华东军区司令员职级之间存在“极差”。
1965年5月军队减薪定级时两位正兵团级大将的定级
1965年5月,军队实行减薪定级,根据中央规定,大将一般定为行政四级。当时共和国大将还有九人,其中两位正兵团级大将为王树声与许光达。按照中央规定,正兵团级一般定为行政五级,而军衔为大将者定行政四级。实际定级结果,王树声定行政四级,而许光达则主动申请自降一级为行政五级。
详述1965年6月1日军队"减薪定级"以前军队的大军区正职人员与其军队级别
1965年6月1日,共和国在取消军衔制的同时,军队干部的军队级别改定为国家机关行政干部级别,俗称"减薪定级"。本期将详述1965年6月1日军队"减薪定级"以前军队大军区正职人员与其原来的军队级别:
一,军队级别为大军区级的大军区正职(3人):
罗瑞卿大将 :军委常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总部正职)(实际执行地方行政四级)
肖劲光大将: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员
粟裕大将: 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军事训练和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二,军队级别为正兵团级的大军区正职(17人):
萧华上将 :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总部正职)
杨成武上将: 副总参谋长
张宗逊上将: 副总参谋长
王新亭上将: 副总参谋长
傅 钟上将: 总政治部副主任
徐立清中将: 总政治部副主任
苏振华上将:军委委员,海军政委,军委副秘书长
许光达大将: 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兼装甲兵司令员
陈士榘上将:工程兵司令员
王树声大将: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陈锡联上将: 沈阳军区司令员
赖传珠上将:沈阳军区第二政委
杨勇上将: 北京军区司令员
许世友上将: 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
黄永胜上将:广州军区司令员
杨得志上将:济南军区司令员
叶飞上将: 福州军区第一政委
二,军队级别为副兵团级的大军区正职(15人):
彭绍辉上将: 副总参谋长
张爱萍上将: 副总参谋长
李天佑上将: 副总参谋长
李聚奎上将:总后勤部政委
陈伯钧上将:高等军事学院院长
李志民上将:高等军事学院政委
王平上将: 军事学院政委
韩先楚上将: 福州军区司令员
陈再道上将: 武汉军区司令员
刘志坚中将: 总政治部副主任
肖向荣中将: 军委副秘书长
吴法宪中将:空军司令员
张震中将: 军事学院院长
廖汉生中将: 国防部副部长兼北京军区第二政委
张经武中将: 西藏军区第一政委
三,军队级别为准兵团级的大军区正职(14人):
梁必业中将: 总政治部副主任
邱会作中将:总后勤部政委
吴克华中将: 炮兵司令员
向仲华中将:装甲兵政委
李寿轩中将:铁道兵司令员
崔田民中将:铁道兵第二政委
蔡顺礼中将:政治学院院长
肖望东中将: 南京军区第二政委
杜平中将: 南京军区第七政委
刘兴元中将:广州军区第二政委
刘培善中将:福州军区第二政委
冼恒汉中将:兰州军区第二政委
王恩茂中将: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张国华中将:西藏军区司令员
五,军队级别为正军级的大军区正职(14人):
余立金中将: 空军政委
陈仁麟中将: 炮兵政委
黄志勇中将:工程兵政委
孔石泉中将: 政治学院政委
袁升平中将:济南军区第二政委
秦基伟中将:昆明军区司令员
李成芳中将:昆明军区第二政委
黄新庭中将:成都军区司令员
钟汉华中将:武汉军区第二政委
张达志中将:兰州军区司令员
谭冠三中将: 西藏军区第二政委
黄文明少将: 通信兵政委
曹广化少将: 防化兵政委
郭林祥少将: 成都军区第二政委
六,军队级别为副军级的大军区正职(2人):
江文少将: 通信兵主任
张迺更少将:防化学兵主任
七,地方级别为行政三级的大军区正职(1人):
乌兰夫上将: 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八,地方级别为行政四级的大军区正职(3人):
李雪峰: 北京军区第一政委
李井泉: 成都军区第一政委
刘澜涛: 兰州军区第一政委
九,地方级别为行政五级的大军区正职(4人):
吕正操上将: 铁道兵第一政委(转地方时军队级别副兵团级)
宋任穷上将:沈阳军区第一政委(转地方时军队级别正兵团级)
李葆华:南京军区第六政委
陶铸: 广州军区第一政委
十,地方级别为行政六级的大军区正职(5人):
江渭清: 南京军区第三政委:
江华: 南京军区第五政委
谭启龙: 济南军区第一政委
阎红彦上将: 昆明军区第一政委
王任重: 武汉军区第一政委
连载更新中,下期介绍1965年6月1日军队大军区正职人员的减薪定级情况,待续…
新中国首次授衔的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798名少将中,每一级军衔都大致与一级军队级别相对应,但由于全军军官个人情况千差万别,也存在很多“高衔低职”、“低衔高职”的特例。这些特例具体如下:
10名大将大多数为军委委员级别,只有2人例外,王树声、许光达均为正兵团级。
55名上将中大部分为正兵团级(33人),但有19人为副兵团级,即: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陈伯钧、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诚、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吕正操。除此以外还有3人的情况更加例外,即贺炳炎是唯一一名准兵团级上将,而乌兰夫、阎红彦无军队级别。
中将军衔,大体上对应为副兵团级(22人)、准兵团级(53人),但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则是唯一一名正兵团级中将,属于明显的“低衔高职”。有96人为正军级中将,包括苏静、孙继先、胡奇才、韦杰、周希汉、张仁初、曾国华、吴信泉、皮定均等著名将领。还有3位少数民族将领没有军队级别,他们是赛福鼎·艾则孜、阿沛·阿旺晋美、朵嘎·彭措饶杰。
少将军衔,一般为正军级(107人)、副军级(216人)、准军级(344人),但贺晋年是唯一一名副兵团级少将,级别最高;解方、陈沂、段苏权3人为准兵团级少将;此外,还有125名师级干部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还有2名少将没有军队级别,即汪东兴和黄正清。
我军首次军衔实行于1955年,但是早在1952年就首先为全军指战员定级,设置了从军委主席、副主席、大军区司令员、军委军委,到正(副)排、正(副)班、战士共十一等二十四级。1955年首次授予军衔,就是以这份1952年军内人员等级为基础,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而评定的。
军衔制度最后确定前,总政治部和总干部部曾想按照军衔与级别相匹配的原则,为部分级别较低的军官提升级别,使军衔与职级相符,包括将22人从副兵团级提升为正兵团级, 35人由准兵团级提升为副兵团级,66人由正军级提升为准兵团级。若按这一计划实施,那么“高衔低职”的情况将会大大减少。
但由于种种原因,除了在授衔后将125名正师级少将全部调整为准军级外,其他将级军官的级别均未变动,这100余人最后只能以偏低的级别被授予将军军衔了。
开国上将中你所不知道的事情
在1952的时候,全军有过一次定级,实际上就是授衔的一次预演。 这其中一共确定了36名兵团级高级将领,这36人里有两人被评为大将,也就是许光达,王树声,一人被定为中将徐立清。一人定为少将贺晋年。余下都是上将。而1955授衔时却是57名上将。在57名上将里黄埔系一共是七位:萧克,19岁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林彪同期),张宗逊,17岁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周士第,24入黄埔一期(陈赓同期)。郭天民,21岁入黄埔六期。 杨至诚,23岁入黄埔五期。陈伯钧,17岁入黄埔六期。 宋时轮,18岁入五期。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杨至诚。遗腹子,父亲在他出生前三个月遇害,杨志成参加了南昌起义、井冈山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不是军事主官,长期负责后勤工作。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负责伤病员的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1929年1月随红4军向赣南、闽西进军,任军部副官长。为红军建立了第一个临时被服厂,赶制了4000多套军装,这是红四军第一次穿上统一的军装。 作为后勤指挥官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 任 中央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此后长期负责军需工作。杨至成为红军开创了第一套正规军服,第一条邮政通道,第一个电讯系统,第一所后勤学校。
1938年冬,35岁的杨志成因积劳成疾赴苏联就医。后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与刘亚楼、卢冬生等准备经蒙古回国,但由于边境地区遭日军严密封锁,被迫滞留乌兰巴托,靠卖苦力甚至讨饭为生,历尽千辛万苦。杨志成直到1946年1月才回购国,此后长期负责四野的军需物资和弹药储备。
杨至成作为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开拓者,被誉为“后勤之父”,为人民军队后勤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毛主席口中的“红军大管家”。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去世。
一般野战军级别由规模定级,大野战军级别受中央局书记是否任野战军司令员或政委的制约
一、解放战争期间的野战军
1、一般野战军。
2、大野战军。
二、很多军迷并不了解,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存在众多的“一般野战军”,以后陆续合并、整编或退出(“一般野战军”是作者的杜撰,欢迎读者怼)。
三、一般野战军定义:非大野战军,获得中央军委认同、认定、认可的野战军(以曾经出现在中央军委、与中央军委往来电报文字中为准)。
四、有哪些一般野战军?
1、晋西北野战军(周士第)
2、热河野战军(程子华)
3、晋绥野战军(贺龙)
4、晋察冀第一野战军(聂荣臻)
5、晋察冀第二野战军(肖克)
6、晋察冀野战军(前肖克、后杨得志)
7、胶济野战军(许世友)
兵团公务员最新消息(兵团公务员论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兵团公务员最新消息(兵团公务员论坛)、兵团公务员最新消息(兵团公务员论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