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根据自己的经历,简单谈谈。
我小时候赶上特殊的年代,除了课本见不到任何有字的东西。多亏我父母师范毕业,有他们的课本,还有几本小说,我的少年时代不其他同龄孩子精神生活丰富一些,知识面宽一点。也正是这点文字积累,使我在恢复高考初期,17岁能跟老三届比肩,赶上高考这班车。
对于写作,小时候看的父母的存书:师范语文课本、五十年代的名著《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小说,还有其他实用的小册子《果树嫁接》、《土法炼钢》《教育孩子小议》......等等我都反复看了许多遍,这些在我后来的写作中,几乎都用上了。
更不要说进了大学看的古今中外名著,几乎每一本都有用。
一、哲学类:中国的老子、孔子,西方的哲学家至少知道几个;
二、历史类:《史记》《资治通鉴》等比较通俗的;
三、文学类:唐诗宋词、历史名著;
四、对当代文学了解一些;
五、外国文学,能读进去就读,没有兴趣不必勉强。
1、作为文学新人的莫言,幼年时的读物只有一本字典,他的阅读是从发表作品,小有名气之后开始的。
2、前两年,有一个八十岁的阿姨把自己家族的故事写成了书,很受大家的追捧。她也没读过什么书。
1、有的学者,学富五车,他只能写论文,却写不成文学作品。
2、贩夫走卒的普通大众,也可以讲生动的段子,形成文字,就是文学作品。
3、写作者,看看别人的写作经验,只是参考,最终还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学某一个人。
请朋友参考、批评。
事业单位考需准备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