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公共基础知识法律时政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2月12日在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天津市市长 廖国勋
廖国勋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的夯基之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积极推进共同富裕,以系统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固,呈现趋势向好、结构更优、动能转强、效益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3%,其中税收收入增长8.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5.8%,实现了增幅与质量“双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50.7%,“制造业立市”成效初步显现;城镇新增就业37.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完成年度任务。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持续加力、互补共赢,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和主动精神,统筹推动、有序对接,全力推进协同发展向纵深拓
公共基础知识教学时事政治
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积极成效。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华润集团、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13家单位和我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石化、中海油等51家央企新设机构173家,通用集团机床装备总部、中铁建华北区域总部等落户,引进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中石化天津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等一批高质量项目,总投资1621亿元,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赋能加速。新一代运载火箭园区、北京燃气LNG等项目加快推进,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一期投入使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突破3000家,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承接载体加快建设,京津合作示范区体制机制全面理顺。“轨道上的京津冀”提速发力。京津冀主要城市一小时交通圈进一步完善,京唐、京滨、津兴高铁加快建设,津静线市域(郊)铁路首段开工,津石高速天津东段、塘承高速滨海新区段主体完工。京津通勤便利化12项措施全面落实,高铁天津南站至北京南站实现“预约+直刷”乘车模式,京津两市地铁App支付互认,同城化更加明显。重点领域合作实现更大突破。雄安新区至天津港货运快速通关机制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成设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完成挂牌。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有力提升三地医疗服务便利化水平。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港口建设加力推进。制定加快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实施方案,港口基础设施提升、集疏运体系优化等重点工作进展顺利。航运服务新生态加快形成,“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作业模式不断深化,海铁联运量突破100万标准箱,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投产运营,成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获批建设,天津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二)自立自强、以用立业,科技创新引
2023时政热点重点汇总
领能力持续提升。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人才发展实现新山东时事政治
成就。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战略,新增两院院士4位。打造“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2万人,我市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金奖和获奖数均位居全国第二,天津大学小口径人工血管项目获得全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金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汇集全国顶级科学家和科研团队,打造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先进计算与关键软件(信创)、合成生物学、现代中医药、细胞生态5个海河实验室,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天津版“国之重器”加快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显著。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攻克酶蛋白理性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断热稀土涂层打破国外垄断,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实验室条件下“从0到1”的突破,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神工”脑机交互系统等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推进。出台大学科技园建设指导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高校成果转化“首站”、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和新兴产业“策源地”。认定4家高水平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130余家,转化科技成果60余项,有力推动科技、教育、经济融通发展。科技型企业“底盘”不断壮大。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优化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9000家,独角兽企业达到9家,130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纯太阳能车等项目通过“揭榜挂帅”模式成功实施,建成运行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00亿元。健全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措施,政府引导投资科技型企业219家,带动投融资81亿元。我市科技“硬核”实力明显增强,创新策源能级加速提升,呈现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良好态势。[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