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2年1月20日在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省长 许昆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完成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大台阶。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中向好。全省地区生产总
公共基础知识有时事政治吗
值突破11万亿元、达到11.6万亿元、增长8.6%,总量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人均达13.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6%,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达到10015亿元,税收占比为81.6%。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8%,占比全国最高。内需潜力进一步释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其中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6.1%、6.3%,220个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6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2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增长15.1%。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8.9万亿元和17.8万亿元,增长9.8%和15.2%;新增北交所上市公司1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29家,均居全国第一,新增A股上市公司92家、创历史新高。(二)科技和产业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95%、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2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在全国率先实现设区市全覆盖。新当选“两院”院士16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通用奖励39项,居各省、自治区之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着力强链、固链、补链、延链,软件、物联网等6个产业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39.8%和47.5%。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3.7万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及相
月度时事评论2023年
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9.2%、26%和30.9%。加快推进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新建成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车间、行业级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成功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大力推动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关闭退出低端落后和环境敏感区化工生产企业354家,连云港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顺利建成。(三)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坚持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把握“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有机衔接脱贫致富奔小康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持续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390万亩,粮食总产量749.2亿斤、创历史新高。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改建道路2937公里、改造桥梁979座,新增“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3个、示范县11个,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入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探索迈出坚实步伐。区域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成功举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共同推动形成新一批41项制度创新成果,水乡客厅等65个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大力实施扬子江城市群和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1+3”重点功能区战略,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首个国家批复的都市圈规划,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连徐高铁开通运行,花果山机场建成投运,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宜兴至长兴高速公路江苏段建成通车,太仓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连云港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张皋过江通道开工建设,新孟河延伸拓浚、江河支流治理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对口支援协作合作进一步加强,实施援助项目超过2100个,为受援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了江苏力量。
(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紧盯源头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2.4%;水环境国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87.1%、劣Ⅴ类水全面消除,均超额完成国家考核任务,县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太湖治理连续14年实现饮用水安全和不发生大面积湖泛“两个确保”;
2023时政热点重点汇总
土壤污染详查工作全面完成。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扎实推进。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巩固提升沿江岸线整治成果,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保持Ⅱ类,自然岸线比例提高到73.2%,2020年国家警示片披露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全力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多年不见的江豚又活跃在长江江苏段。城乡环境进一步优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增至2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增至446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林木覆盖率达24%,“美丽江苏”底色更加鲜明、更加可观可感。[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