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句型大全(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多少分)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最新考试信息: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句型大全(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多少分),包含报名时间及入口、考试时间、笔试内容等信息,更多公务员考试请查看:公务员考试

  今天给各位分享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句型大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多少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句型大全

2、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多少分

3、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大全

4、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常识汇总

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句型大全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题答题技巧:

一、找特例

如果选不正确的,那么在四个选项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找出一个选项与其他三个选项明显不同,该选项一般为正确答案。如果选正确的,先找出一个选项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先排除该项,然后在其他三个选项间再进行横向比较,找出一个与另外两个不同,则这个与另外两个选项不同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二、找矛盾

观察四个选项,并对选项进行横向比较。如果出现两个选项的说法自相矛盾,则可以将其他选项排除,答案锁定在这两个自相矛盾的选项。同时,被排除的选项则可以用来辅助解题。

三、找程度

在常识判断的选项中,特别是涉及一些法律题目的时候,有一些选项的说法太绝对,例如出现“必须”“禁止”“所有”“只有”等词语,一般情况下该说法错误。而相反如果出现“可以”“一般”“可能”“正常情况下”等词语,一般情况下可以初步判断为正确选项。

公务员省考国考资源汇总百度云网盘资源下载

链接: 提取码:2D72

资源包含:省考和国考公务员的各类学习资料,多种网课机构学习资源,历届真题、靠前冲刺行政能力测试、资料分析、公共基础、综合写作、常识、理论知识、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言语理解、申论、时政、真题资料、面试等等国/省公务员考试学习资料汇总。

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多少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共计35题,每题分, 总分28分 数量关系: 数字推理 共计10题,每题1分, 总分10分 数学运算 共计10题,每题1分, 总分10分 判断推理: 图形推理 共计05题,每题分, 总分分 定义判断 共计10题,每题分, 总分6分 类比推理 共计10题,每题分, 总分5分 逻辑判断 共计10题,每题分, 总分6分 资料分析:共计20题,每题1分, 总分20分 常识判断:共计25题,每题分 总分分 希望帮到你

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大全

这是最全的了一、 而 1、 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续耳。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于兹。 3、 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 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如:既而儿醒,大啼。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 何 1、 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子何恃而往? (3)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2、 副词 (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 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4、 同“呵”,喝问。 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 乎 1、语气助词 (1) 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 如:欲安所归乎? 壮士,能复饮乎? (2) 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 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如: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 用在句中停顿处,可不译,相当于舒缓语气。 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 用作助词,可作形容词词尾。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四、 乃 1、 副词 (1) 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才”等。 如:良乃入。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 情理上的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竟然)”。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 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仅”。 如: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 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作定语,“你”“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用作副词,起帮助判断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嬴乃夷门抱关者。 五、 其 1、 代词 (1)第三人称,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她的”(包括复数)。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第三人称,一般代人,可译为“他”“它”“她”(不加“的”)。 如:秦王恐其破璧。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 第一人称,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 副词 (1) 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如:其皆出于此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 如:其孰能讥之乎?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 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恐怕”。 如:吾其反也。 (4) 期望语气,可译为“可要”“可”。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连词 (1)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2) 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4、 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如:霰雪纷其无垠兮。 六、 且 1、 连词 (1)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矫诏纷出。 (2) 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可译为“又”“并且”。 如:河水清且涟漪。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3)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再说”。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尽。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七、 若 1、 代词 (1) 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如:更若役,复若赋。 若入前为寿。 (2) 指示代词,“这”“这样”“如此”。 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 连词 (1)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 如:若止印三二本,则未为简易。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2) 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以“夫”“至”结合,放在一段或者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如: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4、 动词,“像”“好像”。 如:若水之归下也。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八、 所 1、 助词 (1)组成“所”字结构。后面必须跟动词,如不是动词则要活用为动词。相当于“……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如:置人所缯鱼腹中。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 组成“为……所……”表被动。 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3、 构成复音虚词“所以”。 (1) 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如: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表凭借、手段、目的。译为“用来……的”。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4、 名词。译为“处所”“地方”。 如:某所,尔母立于兹。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九、 与 1、 介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 如:且与府吏要。 秦伯说,与郑人盟。 (2) 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跟……相比”。 如:吾与徐公孰美。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 连词,边接并列成分。 如:今秦之与齐犹齐之与鲁也。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也入与非常也。 3、 语气助词,通假字,同“欤”。 如:王庶几无疾病矣与。 无乃尔是过也。 4、 动词,译为“给予、结交、参加、赞许、亲附” 如:蹇叔之子与师。 失其所与,不智。 与嬴而不助五国者。 十、 于 1、 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 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 构成复音虚词“于是”。 (1) 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 如: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秦王不怿。 (2) 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 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 词缀,嵌在动词之前,构成双音节词,不译。 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十一、为 1、 介词,读四声。 (1) 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如:为君翻作《琵琶行》 公为我献之。 (3) 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 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5) 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6) 被动关系。可译为“被”。 如:恐为操所破。 2、 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以伐为? 3、动词,“成为”“变成”“治理”“作为”“当作”“以为”“认为”“是”等。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十二、焉 1、 助词 (1) 语气助词。 A、 陈述语气,可不译。 如:于是余有叹焉。 B、 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C、 句末助词,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如:盘盘焉。 2、 代词 (1) 人称代词,一般代物,作第三人称,可译为“它”。 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2)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 则将焉用彼相矣。 3、 兼词 (1) 用作“于此”“于是”。 如:青麻头伏焉。 风雨兴焉。 (2) 用作“于之”。 如:使皇武子辞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十三、因 1、介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如: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 因击沛公于坐。 我欲因之梦吴越。 2、 连词 (1) 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如:相如因持璧却立。 府吏闻此便,因求假暂归。 (2)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如: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十四、也 语气助词 (1) 表示判断语气。 如: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 表示肯定语气。 如: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3) 表示疑问语气。 如:吾王庶几无疾病矣,何以能鼓乐也。 缚者何为者也? (4) 表示感叹语气。 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能鼓乐也。 (5) 用在句未,表示反诘语气。 如:安求其能千里也? (6) 表示祈使语气。 如:勿从俱死也! (7)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十五、以 1、 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用(凭)什么身份“”按照“。等。 如:余船以次俱进。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2) 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秦亦不以城予赵。 (3) 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相当于“在”“于”。 如:余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5)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 连词 (1)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目的关系。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敛赀财以送其行。 以尽吾齿。 (3) 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4)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余以四人拥火以入。 (5)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构成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台口余。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发于新硎。 4、 副词,同“矣”,相当于“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 十六、则 1、 连词 (1)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 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临视,则虫集冠上。 (2)假设关系,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或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 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可译为“可是”“却”,或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可译为“虽然”“倒是”。 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 副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寡人之罪也。 十七、之 1、 代词 (1) 人称代词,第三人称。 如:作《师说》以贻之。 (2)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之二虫又何知? 2、 助词 (1) 结构助词。 A、 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或不译。 如:吾尝闻少仲尼之闻。 B、 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 音节助词,凑成音节,不译。 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十八、者 1、 助词 (1) 构成“者”字结构,名词性短语。 如:用叶者取叶禄长足时。 (2) 起提顿作用,可不译。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 代词 (1) 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 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之类。 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常识汇总

为您推介常见的公考行测常识:

2640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2640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26403、期颐之年:一百岁

26404、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26405、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26406、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26407、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26408、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6409、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26410、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26411、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26412、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26413、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26414、寒食: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26415、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26416、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26417、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26418、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26419、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26420、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26421、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26422、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26423、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26424、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642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光辉起点。《诗经》的体例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类,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颂不如雅、雅不如风。《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诗经》的一大特色就是写实的手法和纯朴自然的风格,这种质朴的现实主义传统,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

26426、春秋三传是指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26427、“孔孟”为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26428、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同时他还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世界观、认识论等在内的哲学思想体系。

26429、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

26430、“老庄”为老子和庄子的合称。

26431、老子,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的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其作品的精华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6432、庄子,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其言论“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26433、荀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26434、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他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26435、屈原,名平,字原。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里的《国风》并称“风骚”二体。

26436、屈宋是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26437、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史记》记载了从中国上古传说到汉武帝时期上下3000多年的历史,是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无论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都堪称一座伟大的丰碑。《史记》的语言艺术,也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代表了骈文出现以前“古文”的最高成就。

26438、汉初骚体赋最为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代表作家是贾谊,其主要作品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26439、汉代乐府民歌书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所谓“乐府双璧”,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合称,汉乐府中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作。

26440、三曹是对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26441、“建安七子”是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朊瑀、应玚、刘祯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26442、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6443、元代文学以戏曲著称,元杂剧以它高度的社会历史价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体制,开辟了我国戏曲文学的黄金时代。书会才人出身的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领袖。

26444、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明代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26445、清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的斗争,给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其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26446、鲁迅

原名周树人,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6447、郭沫若

是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1921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成为“新诗第一人”。

26448、矛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矛盾最先创造了中国式的“三部曲”的写作方式,最先是“《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后来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26449、沈从文

京派代表作家之一,文学成就集中于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西》等。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26450、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寻根文学”作家。20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


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句型大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多少分公务员考试文言文句型大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sydw.cn/gwy/239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