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前人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讨论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背景进行梳理,有助于学员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首次提出。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在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首次提出,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初次探讨。
2、正式提出。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多次强调统筹二字也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二、科学发展观的成熟和发展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在多次会议中均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
1.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年9月):会议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多次提到“科学发展观”。提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多方面,均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10月):会议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一词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补充。同时再次强调了要坚持和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同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六条重要原则。可以说,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科学发展观理论已基本发展成熟,论述体系也较以前更加完整。
3、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会议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讨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进一步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科学发展”等若干问题。进一步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
4.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会议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重大意义,作出了最为系统的阐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并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同时系统的指出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5.2012年11月,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6.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科学发展观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并写进宪法。
科学发展观回答的是“什么叫发展、怎么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
2003年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的工作会议上又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被认为是科学发展观一词的首次出现。
2003年10月14日,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五个统筹”。该次会议将胡锦涛的讲话精神写入最后决议,科学发展观概念得到了完善,并正式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之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二、主要内涵
【非常重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考点: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回答的是“什么叫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着力点)
走共同富裕道路,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同发展。
(二)六大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核心价值)、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遵循的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四)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和根本保证,同时它也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考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遵循的原则、和谐社会的特征。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
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考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一)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二)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考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各层面的要求
六、真题练习
1.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这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人。这里提到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
A. 发展才是硬道理
B. 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C. 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D. 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
A. 科学发展
B. 全面发展
C. 可持续发展
D. 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 )
A. 改革开放
B. 统筹规划
C. 总揽全局
D. 统筹兼顾
4.下列有关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B. 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C.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的问题
D. 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5.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 )。
A.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B. 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C. 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D. 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 )。
A.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 以人为本
C.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 统筹兼顾
答案:1.D 2.D 3.D 4.ABD 5.ABCD 6.ABCD
首先要学习事业单位考试中的公共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我们应该知道科学发展观历年经常考的考点是那些?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也是科学发展观最主要的考点、重点,那么我们先从这两个问题开始.
我们为您精心准备了一份公共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专项练习试题:http://www.6say.com/gxiti/2012-07-27/307.html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它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社会发展实践,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现实的、实践的意义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恩格斯曾经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就是我国人民智慧的新结晶,就是时代精神的新精华。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应运而生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而且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一种应运而生,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动员、指导作用。
“以人为本”,从政治上说就是要把人民放在本位,让人民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真正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我国的宪法、我们共产党的党章都是这样明确规定了的。
一个社会要想获得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弘扬“以人为本”。无论是一个社会组织、团体、政党、政府和所有拥有权力者,都要把人当作人来对待,也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以至每个人对自身,都应把人当作人来对待。
2“以人为本”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动力的深度开发
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动力的深度开发,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胡锦涛说:“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需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所以需要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所制定的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应这种客观的、实践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应当从具体事情做起,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十三亿个动力点形成合力,必将汇聚成为强大的动力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滚滚向前。
3“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提出,不仅具有重大的国内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当今的人类面临着大量的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人类面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性课题;经济日益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下的发展战略问题;核子武器的发明和扩散,人类面临如何消除核战争毁灭性威胁问题;还有人口问题、贫困问题、能源问题、毒品泛滥问题、国际反恐问题,等等。总之,全球性的、全人类都应关注的问题日益增多,“以人为本”也是解决这些问题应当遵循的原则。现在,我们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和指导原则,具有普世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这就使我们党、我国政府取得了同各国党、各国政府、世界上各种非政府组织、各国人民沟通、交流、协商、谈判的话语主动权和广阔的论说空间,也能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
我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社会思想最活跃的群体,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重任,我们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祖国的未来息息相关,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开展,因此,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精神,用理论指导实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争取自由全面科学地发展自己,是我们当代中学生的不懈追求。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自由全面发展需要主客观的因素,关键在于我们自己。
首先,学习科学知识,提高服务人民的能力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要通过一中良好的学习环境,扎实地学习科学理论知识。高中阶段是人生航程的重要港湾,是由此将人生之帆驶进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太平海还是被卷入危机四起的漩涡,关键在于我们自己。高中阶段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自由期”,这就要求当代高中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利用好一中的良师益友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提高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
第二,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基础,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所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更要求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书本的理论知识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创新,高中学习生活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不可能形成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我们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才能形成和提高。我们应该在课余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实现对理论和人生的升华。
第三,作为当代的高中生,不仅要求我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样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做一名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拥护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第四,树立“八荣八耻”价值观,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人生,把服务于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终生不懈的追求,做二十一世纪的四有新人,实现人生的价值。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我们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我们人民的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因此,我们时刻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把为人民争取解放和幸福的事业作为自己人生的指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创造中超越自己,在发展中铸就一流。回顾过去,面对现实,远瞻未来,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发展自己才能的舞台。社会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祖国和人民对我们寄予了重望,站在历史的脚下,我们有我们的责任和骄傲,我们要利用好这些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学好文化知识,全面拓展自己的视野,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争取更好的自由全面发展,做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部分数据为事业单位考试网(www.sydw.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事业单位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