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地理常识复习资料及试题(144)

2023-02-24 08:28:50 阅读()公共基础知识
推荐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地理常识复习资料及试题(144)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一、地震分类:

(一)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分为板缘地震、板内地震、火山地震;

(二)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分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脉动;

(三)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四)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km以上)。

二、地震分布: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3.大洋中脊地震带。

三、传播方式:

纵波(P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S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四、其他常见名词:

震源: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震中: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远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样。

震源深度: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地震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特别声明:文章多为事业单位考试(sydw.cn)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
    部分数据为事业单位考试网(www.sydw.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事业单位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