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下列教育家与其代表作对应不正确的是:
A.韩愈——《师说》
B.颜元——《存学编》
C.孟子——《劝学篇》
D.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答案】C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解析】A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B项,《存学编》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著。与《存性》、《存治》、《存人》合称《四存编》,收入《颜李丛书》。
C项,《劝学篇》 是战国时期思
公共基础知识第二章
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C项对应不正确。D项,“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思想。1925 年在南开大学讲演时提出,并在《教学做合一》等论著中多次阐发。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说明,也是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2.(单选题)“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朝霞不出门
公共基础知识简答题论述题
,晚霞行千里”。这些古老的谚语是我国先民通过观察时令、天气等方面的特征与生活、生产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知识体系,至今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还有重要影响。这说明:①实践活动是人们获得对具体事物认识的来源
②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活动起指导作用
③意识的主动创造性使得人能认识和发展规律
④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解析】①如果先民们没有大量的“种瓜点豆”的农业生产实践经历,就不会形成“清
安徽省公共基础知识一作文
明前后是种瓜点豆的最佳时机”的知识了(属于认识范畴)。如果先民们在生活中没有大量的出行经历(属于生活实践活动),也不会形成“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知识了(属于认识范畴)。所以,这两句古老的谚语能体现出实践活动是人们获得对具体事物认识的来源。①正确。②人们通过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知识,而后又用这两句谚语指导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故而这两句古老的谚语能体现出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活动起指导作用。②正确。
③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指,我们在认识
辅警考公共基础知识
客观事物时会主动创造出一些现实不能直接感觉到的认识。比如,人们会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其实就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体现。题目中的谚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③错误。④人们能够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这句话讲本身并没有错。但是,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固有的联系”,也没有提到“新的联系”。
综上,本题答案选A。
3.(单选题)戚继光是明朝著名将领,以下业绩中,不属于他的是:
A.组建新军
B.修筑长城
C.新疆平叛
D.抗击倭寇
【答案】C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解析】
公共基础知识100题分值
A项: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于是戚继光招募了三千人,组建了“新军”。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A项正确。B项: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开始整修、加固山海关至居庸关一线的长城,以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B项正确。
C项:戚继光并未参与到新疆平叛之中,他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新疆平叛多指清代左宗棠平阿古柏,收复新疆。C项错误。
D项: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
公共基础知识电子版教材免费版
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D项正确。综上,本题答案选C。
4.(单选题)下图描述了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是: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B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解析】图中描述的关键信息有:1.该战役发生于公元200年;2.交战双方是曹操(三、四万人)与袁绍(十万人)。
A项:“牧野之战”是 “武王伐纣”过程中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商朝末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领一些小国、部落,向商都进
公共基础知识讲的什么
攻,史称“武王伐纣”。双方在商都郊外牧野展开激战,商纣王最终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排除A项。B项:“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在官渡决战。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B项符合图中的关键信息。
C项:“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五万兵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二十多万大军。排除C项。
D项:“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排除
公共基础知识面授班
D项。综上,本题答案选B。
5.(单选题)下列节气中,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时间最接近的是:
A.谷雨
B.冬至
C.清明
D.霜降
【答案】D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解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出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农历的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公历约10月前后),有插茱萸、登高望远的习俗。
A项: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4月19日-4月21日,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
公共基础知识速解
时节。排除A项。B项: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12月23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祖等习俗。排除B项。
C项: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4月6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排除C项。
D项正确,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0月22日-10月24日。D项与重阳节的时间最为接近。
综上,本题答案选D。
公共基础知识与管理课程
公共医学基础知识2018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部分数据为事业单位考试网(www.sydw.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事业单位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