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新课标之下,中职公共课程日常教学如何依据新课标开展?根据《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3+证书”职教高考已成为中职生的重要升学通道。教师们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们如何解决学习盲区,让学习更有针对性?
11月14-15日,2020广东省中职新课标研读指导暨“3+证书”职教高考备考专题会议将在广州番禺举行,届时,来自国家新课标专家组和广东省的职教专家们到场,对新课标进行深度解读,并与中职教师们一道探讨如上问题。
据悉,此次会议由广东省高考研究会职业院校高考研究分会主办,来自广东省内外中职学校的约200名教研室负责人和公共基础课教师将到场出席,涉及科目包括中职学校的三门公共基础课:语文、数学和英语。
教育部自2017年启动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其间,同步组织研制并于2019年10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分为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物理、化学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新课标的研制系遵循《方案》总体要求,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明确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对教学、考试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等提出要求。
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立足中等职业教育实际,充分挖掘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并明确学业质量要求;强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同时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注重与专业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根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须开齐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并开足规定学时。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不低于1000学时。原则上每学时按45分钟计,18学时为1学分。必修课程共计48学分,所有学生必须修满规定学分。
采写 南都记者刘雪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部分数据为事业单位考试网(www.sydw.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事业单位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