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公共基础知识论述题]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论述题专项复习(可收藏复制打印)

2022-10-03 07:47:42 阅读()公共基础知识
推荐题库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论述题专项复习(可收藏复制打印)

1、结合实际说明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⑴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会对学生品德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来自两个方面,即家庭环境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前者包括家庭的物质生活,家庭结构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家长的职业类型及文化程度,以及孩子的出生顺序等;后者包括家长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以及家庭气氛和家庭作风等。影响子女品德发展的主要是家庭环境的主观方面。

①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丁瑜、李开泰研究发现,父母为知识分子的比父母为工人农民的、文化程度高较高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前者对孩子的品德具有更积极的影响。

②父母的期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高,则越有利于其品德的积极发展;相反,如果家长对子女不抱多大希望,则有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

③家庭气氛:在“和眭”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子女,其品德状况比“平常”气氛下长大的好,而“平常”的又比“紧张”的好。

④家庭的人口结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是否分居或离婚。破裂的家庭结构给儿童与青少年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在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易于抽不良的方向发展。至于那些父母因工作等客观条件而不得不暂时分居两地的子女,其品德发展则没有受到影响。

⑤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据日本心理学家的研究,母亲如果采取保护的、非干涉性的、合理的、民主的和宽大的态度,儿童与青少年就会富有积极性,态度友好和情绪安定;反之,如果母亲采取拒绝的、干涉的、溺爱的、支配的、独裁的和压迫的态度,儿童与青少年将变得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精神不稳定和富有反抗性等。

⑵学校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①受教育程度与道德发展的关系:在学校里学习不同门类的课程,有助于人们的道德推理朝更理性、更全乎逻辑的方向发展。受正规教育的多寡,影响一个人最终将达到什么样的道德发展水平。

②道德教学对儿童道德发展的作用:按学生小组道德讨论的形式,以两难道德故事为教材进行道德教学,这是柯尔伯枯木逢春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道德教材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理解很有帮助,对于促进儿童道德待业的成熟也有一定的效果。

③道德训练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短期道德教育训练能明显地改变儿童原有的道德判断定向,促进道德判断的成熟,也可以用来发展或纠正儿童的一些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⑶个性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个性倾向性

①道德动机的品德发展中的作用:唤趣道德行为;反映品德发展的水平;处理各种道德情境;自我调节道德动机的模式。

②道德理想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道德理想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心理现象,它既是一定社会要求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又反映人民大众愿望;道德理想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体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来确定自己所追求的道德理想的,并往往是在他认定某种社会理想的条件下,产生其产生理想,形成其品德的;作为理想的一种形式的道德理想,就其心理特点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想象。因此,追求和效仿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伟人,努力塑造完美道德品质的形象,正是道德理想的特征;道德理想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是一种社会精神需要,即高层次的需要形态,它是个性意识倾向性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是组成道德动机系统的核心因素,它制约着一个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③人生观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人生观的形成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人生观是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品德的基本思想前提;人生观是品德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给予品德发展以思想倾向性,二是给予品德发展以行为出发点,三是给予品德发展以习惯。④自我意识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自我意识是品德发展中的监控结构;它能提高品德发展的策略性;促使中小学生作出适当的道德评价。

个性心理特征

①能力:认知能力是品德发展的基础;认知能力在品德发展上的作用表现现两极性,要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提高认识水平是提高品德修养水平或矫正不良品德待业习惯,改变错误观念的突破口。

②气质:气质直接影响着品德结构、品德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平衡性和指向性;气质是遗传素质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中介;气质在社会活动中形成个体的品德心理特征;气质是成功的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据;气质类型特征也是进行个体施教的依据。

③性格:良好的性格无疑地赋予中小学生的品德以良好的经常的、稳固的特征,相反,不良性格也给中小学生的不良品德以经常的、稳固的特征,甚至导致违法犯罪;一个人的性格可以表现他的品德;性格特征可以发挥道德动机的作用;性格培养可以巩固已形成的品德心理特征,也可以改造或矫正不良品德。

教育学综合考试复习指导:论述题(十八)

2、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条件、维护心理健康的意义及措施(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

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约在10%-15%上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主面: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大约10%-15%的学龄儿童具有程度不等的学习功能障碍。二是情绪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情绪失调儿童约占学童总数的10%-15%。三是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具有较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的儿童约占10%左右。四是行为方面的问题,各种行为问题的检出率约在10%-20%,其中城市高于农村,男童多于女童,小学三年级是行为问题表现的最高峰。另一方面,研究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了表明,大约1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综合起来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概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二是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三是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问题;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问题:学校恐惧症、学习障碍、厌学、考试焦虑、吮咬手指、遗尿、偏食厌食、肥胖症、睡眠障碍、撒谎、口吃、多动症、攻击行为、社交退缩、性教育问题、独生子女问题以及离异家庭子女问题等。这当中有些是小学生特有的,有些是中学生特有的,有些则是中小学生共同的。

⑵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识这些因素是我们预防和矫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

①生物遗传因素:首先是遗传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体形、气质、神经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等都受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其次是病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影响。病菌、病毒通过损害神经系统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儿童心理与智力的发展,是造成儿童智力迟滞或痴呆的重要原因。再次是大脑的外伤或化学物质所造成的影响。此外,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也可以成为心理障碍与精神失常的原因。

②社会环境因素:a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b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生活事件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③个体心理因素:心理冲突。特殊的人格特征。

⑶保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①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中小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在迅速发展,剧烈地变化,他们的身体、心理的健全发展需要心理健康做基础。

②中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层次的标准,其实质即是健全人格的标准。注意心理卫生,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它有助于中小学生人格的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③中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会的人,他们不仅需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不仅是现代健康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对中小学生的要求。所以,家长、教师和心理医生应该关心中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提高。

⑷保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教师应该在三方面帮助学生:一是帮助他们正确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二是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调整的技能;三是帮助他们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六条措施。

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②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③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⑤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⑥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试分析测量与评定的功能及其局限性。(测量与评定、测验、教育评定)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特别声明:文章多为事业单位考试(sydw.cn)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
    部分数据为事业单位考试网(www.sydw.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事业单位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