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汉代守边将士的工资表是怎样的?

2023-04-29 15:09:10 阅读()公共基础知识
推荐题库

居延汉简是1930年由瑞典学者贝格曼(Warlock Bergman)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的额济纳旗汉代居延烽火台遗址中发掘所得。

甘肃省考古工作者在1971年底至1974年间对额济纳河流域地区进行了严密搜寻,经过长时间探索共出土汉代简牍达25046块。这些保留在汉代简牍上的字迹,是2000多年前汉代守边将士用毛笔书写的,直至今天依然清晰可辨。

在《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奉》里,载有“居延都尉,奉谷月六十石”“居延都尉丞,奉谷月卅石”“居延令,奉谷月卅石”等内容。类似于我们现在每月的工资表。居延汉简中,有名有姓的戍边士卒就达上千人。资料显示,这些士兵来自全国20个郡65县,南阳、汝南、汉中、淮阳等诸多地方。

在戍边的军事任务之外,居延汉简还留下了当时经济生活的记录。比如,一匹缣(一种丝织品)在汉朝内地的通常价格是512钱,可要是在地处河西走廊边塞的居延,居然可以卖到1440钱,几乎是内地市场价的3倍!

反过来,由于居延靠近草原的游牧地区,所以当地肉价显得相当便宜,只要每斤3-7钱,而距离这一带不远的中心城市敦煌的肉价,已经要每斤约12钱了。

有差价,就有奇货可居的牟利空间。今天的高铁、飞机可以日行千里。可是在汉朝,商人可以选择的只有牛车和马车而已。

马车虽然跑得快(但也不舒适),但只能坐人,要运货物,还是得用慢吞吞的牛车。从记载看,有人从甲渠(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运5000条鱼去张掖郡治(鰈得县)贩卖。不过区区几百里的路程,居然走了十多天。看来那些鱼必定是做过处理的咸鱼,不然绝对卖不出去了。

实际上,居延汉简完整记载了这次经商的全过程。那位要卖鱼的人是甲渠候粟君,他自己当然是不肯亲力亲为的。

按理说,他的属吏令史华商、尉史周育应该替上级办事,可两人杂务缠身不能前往。粟君也有办法,他从两人所出的两头牛和67石谷中,拿出牛一头、谷27石作为雇值,雇66岁的寇恩去完成这项贩运活动。粟君还跟寇恩约定,这5000条咸鱼,要卖到40万钱。大概是开价太高,寇恩最后只卖了32万。

他只能把车上的其他物品与之前为粟君佣工的工钱折价,还清了粟君最初约定的40万钱的鱼价。如此活跃的商业贸易,其实印证了史籍里对汉代河西走廊繁荣景象的描述。

《后汉书》说,河西一带“通货羌胡”,于是“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可以想见,随着考古事业的继续进步,史籍上对于汉代社会景象的诸多描述,会得到来自地下汉朝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的新证据的验证。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特别声明:文章多为事业单位考试(sydw.cn)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
    部分数据为事业单位考试网(www.sydw.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事业单位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