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马克思主义原理相关基础知识汇总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是整个公基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先会将每个知识点展现出来,然后每个知识点后面会备注典型的例子,大家在做题的时候看到了例子就可以直接确定在考什么,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一、哲学
1、根据世界本源有几个可以分为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物质、意识都是本源)、多元论。
2、世界本源是物质还是意识分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
(1)古代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本原是物质,具有直观性、猜测性。气、形、天行;金、木、水、火、土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2)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孤立、片面、静止,认为原子是本源,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刻舟求剑、离开运动谈物质
4、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内心,主观能动性。我、心、削足适履、掩耳盗铃
(2)客观唯心主义:有神论,缥缈的,理,理论
5、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最明显的特征。
6、哲学产生于实践,是马哲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最明显的特点。
二、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
(1)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2)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具有反作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有信路路通,无信寸步难行)。
2、意识能动性
(1)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龙的产生);对人身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望梅止渴)。
三、辩证法
1、两个核心:联系与发展
(1)联系:特点包括客观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普遍性(时时有,事事有);多样性(形式多样包括直接联系种瓜得瓜;间接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条件)
(2)发展:是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区别于变化(变化无目的、方向性);发展是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符合客观需要的事物,符合发展的趋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又一村。
注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属于联系衍生的知识点)
整体属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包括三个层次:
(1)关键部分制约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2)整体统帅部分:国家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独木不成林
(3)部分制约主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注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固有属性,根本属性。
2、三大规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
(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
度:量的限度;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进事物飞跃
事物的发展是否超出度的限度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弯道超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循序渐进;国民经济“三步走”;防微杜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小无以至千里
(2)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种扬弃。团结-批评-团结
(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i)矛盾的同一性:二者相互吸引,相互联系,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水清则无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否极泰来;革故鼎新;福祸相依
ii)矛盾的斗争性:二者相互分离,相互排斥。
iii)矛盾的普遍性:天有阴晴圆缺;金无足赤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既要看矛盾同一的一面又要看对立的一面。共享单车便利、环保但是管理难(看问题全面)
重点论:抓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抓主要矛盾)
iiii)矛盾的特殊性: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东施效颦;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3、五大范畴
(1)现象和本质:本质是现象的依据,决定现象,总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狐假虎威;大智若愚;橘生淮南;内行看门道。
(2)偶然和必然:必然性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偶然性起影响作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守株待兔;善于抓住机会;机不可失
(3)原因和结果: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可能和现实
(5)内容和形式:东施效颦:东施学到了西施的“形式”但是没有学到“内容”
四、认识论
1、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认识的基础、动力(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实践的特点包括:物质性;直接现实性(只有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高于认识。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把它创造出来
2、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看《蒙娜丽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相互区别、相互依赖,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
3、真理。区别于谬误,真理是一元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
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往复。,在批判中发展真理,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一种形式。
五、历史唯物主义
1、包括两个部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人民造时势,英雄起推动作用;唯心史观。英雄造时势
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叫社会),其中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发展不同步,落后国家可以拉出美妙的公共基础知识-马哲小提琴;发展不平衡;具有历史继承性。
(3)二者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依据)并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社会关系之和,核心是国家政权。包括观念上层建筑(不服务于政权: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语言);政治上层建筑(服务于政权:军队、警察、法庭、法律、政党)
六、群众史观
1、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国实施民生工程的哲学依据。
2、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原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方法论)
事业单位考试网(sydw.cn)发布·(2022-08-29 06:55:33)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部分数据为事业单位考试网(www.sydw.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事业单位考试网-